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各国文化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念楼的竹额     
钟叔河 《寻根》2001,(5):78-79
“念楼”一字为知堂老人一九六六年所书,刻竹容园叶瑜荪也。植物中我最喜欢的是竹子。少时寄居山村,住北屋中,丈外便是后山的竹林。从窗户中望去,虽不见全景,但几枝数竿,无论在什么光线下,都要比画图中的好看得多。湘北皋、季严寒“雪落竹子驼”.枝梢上的  相似文献   
2.
蓑衣饼考     
儿时看小说,很注意小说上所写的吃。梁山好汉熟牛肉下酒,一吃好几斤,实在吓人;贾府上的茄鲞太希罕,差不多成了猪八戒的人参果;只有《儒林外史》写的云片糕、肉心大烧卖等等对我才最有吸引力。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路上吃个不停,“橘饼、芝麻糖、粽子、烧卖、处片、黑枣、煮栗子,每  相似文献   
3.
因何读书     
我因为寂寞,所以读书。东坡云:“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如今正是六月天,到岁末还早,住在水泥楼房的二十层上,电灯开着总嫌太热。但读至此节,少年时在油灯下看书的情景立刻重现在眼前。那昏黄但裹着一层蓝青色焰的冉冉跳动的灯火,灯火下那几行刚好看得清的大字,偶尔抬头所见投射在墙壁上的自己的影子……这些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的东西,一下子又显得亲近起来,于是我的心情便渐觉清凉,电灯也好像不那么逼人了。  相似文献   
4.
一百一十年前,法兰西革命儿女建立巴黎公社时,正当清朝同治十年。当时有没有中国人到巴黎去直接观察这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并且亲笔记下自己的见闻呢?迄今为止,中外史学工作者都作了不确切的回答。如1971年在巴黎纪念公社一百周年时,法国历史学家贝尔热夫人宣称:在1927年以前的中国,几乎未见到任何关于巴黎公社的反  相似文献   
5.
钟叔河 《寻根》2000,(5):49-51
黄永玉送我的这张画,纯用白描。他的画晨上引入注目的两个长卷——《湘灵变奏曲》和《苏州拙政园》,也纯用白描。听内行说,白描最能见画家的功力,因此我特别高兴。  相似文献   
6.
宝塔诗     
钟叔河 《中学教育》2007,(12):55-56
汉文的方块字,一字一音,一字一义,分声调,讲平仄,所以才做得出"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这样的联语,看起来工整鲜明,念起来琅琅上口,若是洋人的拼音文字,便无论如何不能够,要讲中国特色,这倒真是当之无愧的。只有汉字才做得出的还有一种"宝塔诗",它起源于唐朝白居易的"一至七字诗",宋时定型为词牌"一七令",后来流传到社会上,成了一种文字游戏,多用于谐谑,如形容麻子脸的一首:  相似文献   
7.
四大文明古国,都是文字的起源地。但是,除了汉文以外,所有这些文字都已经死掉了,没有人再使用它们,没有人能认识它们。只有屈指可数的研究人员,像破译密码似的,至今还在努力去认,亦未能完全识别。汉字能保守它自己的特点.由象形、指事到会意、形声,几百个单音字即可组成成千上万字、词。比起别的文字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汉字所用的字数总是最少的,这更是它一个显而易见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蓑衣饼     
钟叔河 《寻根》2006,(2):50-51
儿时看小说,很注意所写的吃食。梁山好汉熟牛肉下酒,一吃好几斤,太不斯文;贾府上的茄鲞炮制为难,可望而不可及;只有《儒林外史》写的云片糕呀,肉心大烧卖呀,对我才最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书评为散文(杂文)文体之一。曾涤生易姚短传分文体十三类为十一类,其三即为序跋,定义是“他人之著作序还其意者”,“回传,曰跋,日引,日题,日读,日传,日注,日笺,曰疏,日说,日解皆是”,也就是今天广义的书评了。我的职业是编书,每天收到报刊,习惯总是先看有没有书评美的文章,当然这和自己爱读《文多少也有关系。也许眼高手低确是文人通病罢,我的感觉,简直跟Montaigne总结他的接吻经验差不多,就是——“并不上算,因为须得亲上五十个丑的才能亲到三个美丽的女子”。(见丹麦Dr.Nyr0P著《接吻与其历史》)接吻的经验我…  相似文献   
10.
我记得的第一位老师是《列那狐》。那时我大约五岁,已经认识不少字了。牛字旁边画着一条牛(印象最深的是这条牛身上一块白一块黑,和我见过的黄牛大不相同),食字旁边一碗米饭一双竹筷,单调的“看图识字”我已经不想再看了。连生表哥比我要大十多岁,他看的《天雨花》我一点也不懂。可是真应该感谢他,不知道从哪里给我找来了一本开明书店出版、郑振铎翻译的《列那狐》。一翻开灰绿色的封面,洁白的洋纸上印着的精致而又生动的钢笔画,立刻深深地将我吸引住了。五十五年后的今天,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这些画面:穿着教堂神父长袍的列那狐,小帽旁伸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