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党早期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理论渊源进行梳理,同时对苏共和共产国际对党早期统一战线工作的影响深入探讨,从而形成了对党早期统一战线思想相对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东部诸多社会要素的内迁,成为遵义社会文化与生活习尚变迁的契机.抗战时期遵义在社团组织、大众传媒、音乐艺术、生活习尚等方面呈现丰富繁荣和多元开放的景象,形成独特的内迁文化.内迁文化引发了遵义社会文化生活的嬗变,民众的精神风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交流互动中得以更新.  相似文献   
3.
1996年6月,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十多年来,许多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专著、研讨会等大量涌现,基础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关课程资源、乡土历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尤其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上取得了较大成果。本文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概念入手,对遵义市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从纸质资源、历史遗存资源、口述史料资源、音像网络资源方面进行分类并对这些课程资源的利用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业批改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作业批改从传统的"√"、"×"发展到了随堂批改、分层优化、学生批改等多元化的评价,尤其是激励性的评价对树立学生自信心、加强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浙大选择了遵义,遵义孕育了浙大.抗战时期,浙江大学不断西迁,最终落脚遵义并得到极大发展,被誉为"东方剑桥".文章从遵义的地理环境、人文积淀等方面探讨了浙大西迁遵义,不仅是时事逼迫,也是遵义人民积极创造条件、以博大胸怀争取的结果.同样,浙大选择遵义结出硕果,是遵义独特的环境、悠久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并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大转折点,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一、会议召开前的国内形势  相似文献   
7.
“三军远征”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严峻情况下,秘密进行的战略转移准备,反映在军事部署上体现为三军分途远征。三支部队分别向东、西、北三面次第展开,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敌人,牵制了敌人的力量,为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相应贡献。  相似文献   
8.
杨氏土司统治播州长达700余年,其军事实力在元明时期非常强盛。在700百余年的统治中,积极参加中原王朝对各民族反抗的镇压,服从征调不断与外族侵略军作战,表现出强大的军事作战能力。究其原因与杨氏内修政治,发展经济,"务农寓兵"有密切联系。播州土司军事力量的强大,维系了播州地区700余年少受战火蹂躏,对于播州及西南地区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从事革命近40余年,经历坎坷,伦敦蒙难是其革命思想发展的转折点。本文通过对伦敦蒙难的分析,阐述了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对孙中山革命思想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三军远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军远征"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严峻情况下,秘密进行的战略转移准备,反映在军事部署上体现为三军分途远征.三支部队分别向东、西、北三面次第展开,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敌人,牵制了敌人的力量,为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相应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