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1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一九四九年春夏,正当大军南下,势如破竹,胜利之师席卷全国之际,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的人民日报社,跟随毛主席、党中央到了北京。从农村搬到城市,从战争转向建设,报纸工作如何适应这个转变,这是大家都在考虑的问题。当时,中央许多机关正在筹建,报纸编辑部的人都集中在北京活动,而每天发稿则感到经常不足,有份量的稿件更是缺少,大家都在议论,如何才能改变这个状况。有些同志提出,先要整顿日常的工作秩序,有些同志觉得,大家光蹲在家里不行,只有把报纸工作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报纸才能办好。人们不约而同地去问老邓。老邓是谁?他就是邓拓同志。不论是编辑、记者,还是行政干部或勤杂人员,大家都是这样  相似文献   
2.
新闻工作也和其他工作一样,有其自己的规律.培养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如果能够经常注意根据新闻工作特有的规律,按照它的实际需要,就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做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有政治上的明快.国内外每天发生成千上万的新闻,但并不需要每条都登在报上,也不必要全都去进行采访.因此,不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有一个如何选择新闻的问题.当编辑的,要考虑国内外出现的新闻,哪些要登,哪些不要登;担任记者工作的,要思考采写什么样的新闻,什么事情要用力气去挖掘,什么问题不必做文章.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看清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要害,这是能不能把新闻工作做好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做一个称职的编辑、记者,新闻的选择是否得当,关系重大.当个编辑,如果在大批的稿件面前,束手无策,分不清轻重,把次要的当成重要的,对重要的却不闻不问,这就会轻重倒置,叫"不识货".当记者,如果觉得样样事情都很重要,都很新鲜,什么也舍不得放弃,那就势必会把精华和糟粕混杂在一起,结果是写不出精彩的东西.对要反映的事物选择得正确无误,这就极其需要政治上的明快.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学习新闻那天开始,读书、看报、听课、观察社会和议论国家大事,要有意识地锻炼分析问题、辨别真伪的能力,提高政治上的敏锐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次在北京和吴祖光、丁聪等老先生吃饭。饭桌上谈笑风生,话题说到了远在澳大利亚的黄苗子先生,两位老人争着“揭发”这位老朋友的“劣迹”。  相似文献   
4.
当前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人们期待着新闻战线能多产生一些在人民中享有盛誉、为社会公认的名记者(包括名评论家、名专栏作家、名编辑等)。名记者的新闻作品有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风格,有较高的写作水平,更能吸引千百万读者,鼓舞人民奋发地献身四化,帮助人民勇敢地去战胜邪恶。人民和党需要名记者乃是时代的要求。无论是从读者的愿望,还是从新闻工作发展的要求看,我们现在的名记者还是太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除了复杂的社会原因之外,主要涉及到记者本身的工作,涉及到报纸的领导、编辑对记者的帮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5.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新闻采访写作常用的一种工作方法。新闻报道总是从某个具体事物着手的。来自机关、工厂、农村、商店、学校的任何经验、问题、信息等,都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的。不要以为有时候所说的事物很小,但通过这个事物的介绍或描述,举一反三,可以给予读者启发、激励和教育,有的甚至能够说明某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或思想问题。这就是我们通常在新闻报道方面所说的“以小见大”。当然,并不是通过任何“小”事情都能让读者看到某个“大”问题或说明“大”道理。有些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小事还是小事,如果加以报道,只能“以小见小”,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到“以小见大”的。诚然,“以小见大”并非新闻采访写作唯一的方法,它不是说只能通过小事情才能反映大问题,它只是说明,从大事情着手,固然能报道大问题,而从小事情着手,通过小事情,也能反映重要的主题。有时它还能更加生动活泼,使读者感到亲切可信。凡是能够称为“以小见大”的新闻报道,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典型的意义。这里所说的典型,同文学上所说的典型,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学上讲的典型,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概括后创造的,它允许充分的想象和合理的虚构。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典型,比  相似文献   
6.
调查研究是做好记者工作的基础。万丈高楼要从这里盖起。作为一个记者,调查研究的功夫深或浅,与自己事业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大。有没有调查研究这个基础,这个基础的功夫如何,情况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方面的功夫比较扎实,新闻写作也就有了坚固厚实的基础。不管社会生活如何错综复杂,就比较能够准确地看清楚问题,知道它的症结在哪里,应该提出什么样的解决办法。假若功夫差劲,那就会对问题理不出一个头绪,只能浮皮潦草地拣一点皮毛的东西,写的稿件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深度。如此看来,如何自觉地锻炼和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实在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这大约是出于一种职业的习惯,当记者的人。每逢他们在生活中看到或者听到一些事,总会引起他们的思索,总会在头脑里出现一连串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对于四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于涉及到千百万人民生活切身有关的方针大计到具体问题,作为一个记者,就要抓住它,了解它,分析它,反映它,跟踪追击,刨根究底,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记者所需要的政治敏感吧。如果情况是相反,发现不了问题,抓不住什么问题,或者发现的问题、抓住的问题都比较平庸、一般,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儿,这当然就一切无从谈起。发现了问题,就要抓住它,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个水落石出。  相似文献   
8.
当前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人们期待着新闻战线能多产生一些在人民中享有盛誉、为社会公认的名记者(包括名评论家、名专栏作家、名编辑等)。名记者的新闻作品有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风格,有较高的写作水平,更能吸引千百万读者,鼓舞人民奋发地献身四化,帮助人民勇敢地去战胜邪恶。人民和党需要名记者乃是时代的要求。无论是从读者的愿望,还是从新闻工作发展的要  相似文献   
9.
古语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思是讲不冒艰危,是不能成事的。从新闻工作的实践来说,记者要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出色些,想使自己的新闻作品取得更大的社会效果,就要到群众中去,到实际工作中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沸腾的生话中去! 做记者工作,一般是用两种方法完成任务。一种方法是从领导机关的谈话、会议、文件和各种文字材料中得到线索,进行采访,改编或写成新闻作品。有时感到材料不足或产生疑问,则到某个基层进行核实、补充;还有一种方法是直接在群众中,在实际工  相似文献   
10.
我从1943年秋担任《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开始,到1957年冬离开《人民日报》,绝大部份时间做的是记者工作。之后,有一年时间是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从1958年秋天起,我长期在《文汇报》做点领导工作,到1985年离开岗位,一直有机会和记者的工作保持着联系。回顾从事40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最使我难忘的还是14年的记者生涯。那段时间,我写得较多的是人物方面的通讯、特写,文章的主人公大多是我国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全国解放后,我到北京、天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