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三、作为文学作品的碑志文碑志文为盖棺论定的人物传记,属于史传散文。自司马迁《史记》开创史传文学后,如班固《汉书》、刘义庆《世说新语》以及唐传奇等,都塑造了大量鲜活的人物形象。碑志文,作为史传散文的一种,从理论上说,也能够塑造人物形象。但是,碑志文的性质,如同朱剑心《金石学·说石·墓志》所说:“故其为文,不过略叙生平梗概,使陵谷变迁,后人可以识其墓处,觇其行诣而已。”[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唐诗人卢贞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唐诗》卷四六三有卢贞,小传云:“卢贞,字子蒙。官河南尹。开成中,为大理卿,终福建观察使。诗二首。”所录二首诗为:《和白尚书赋永丰柳》、《和刘梦得岁夜怀友》。《全唐诗》所收二诗及卢贞事迹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九。《和白尚书赋永丰柳》一诗,《唐诗纪事》作《杨柳枝词》,《乐府诗集》卷八一作《杨柳枝》;白尚书即白居易,此诗又附见《白氏长庆集》卷三七。《唐诗纪事》载其事迹云:“  相似文献   
3.
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校勘方面主要依据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不取各本参校,不出校勘记。因此,有一定局限性,讹误衍脱在所不免。本文专就衍、脱二类作一校勘举正,衍者删之,脱者补之。一,衍文:《五帝本纪》:西至于流沙。正义:济,渡也。《括地志》云:"居延海南,甘州张掖县东北千六十四里是。"(1/1/12)按,"济,渡也"三字为衍文,《史记》正文无"济"字,无须解释。或许正义以"济渡也"解释"流沙",但"流沙"并  相似文献   
4.
杨伯峻先生的《“可”作“何”用——语文质疑录之二》(载《中国语文》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一文,对王引之《经义述闻》中“可即何”之说,作了充分的发挥,并列举了《诗经》、《左传》、《国语》等先秦古籍的一些用例,作为王氏论据的补充.读了此文,我觉得此说很难成立,至少也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说到中晚唐政治史,不能不提起牛僧孺与李德裕这对老冤家,也不能不提起围绕牛、李二人展开的错综复杂的“牛李党争”。“党争”是史学界公认的唐代三大痼疾之一,它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鼎足而三,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李唐王朝的衰微以至覆灭。对于“牛李党争”,历来史家积讼?..  相似文献   
6.
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一〇〇《跋谢安国咏史诗三百篇》说:“迁、固纪、传,一篇百千言,而安国约之于二十字,杜少陵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者与?”“咫尺万里”,正是咏史诗的艺术魅力所在。所以,不少学者致力于咏史诗的研究,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和专著。  相似文献   
7.
韩偓字甄辨     
韩偓,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唐末五代著名诗人。有《玉山樵人集》、《香奁集》等行世。对于韩偓,有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比较复杂的问题,这就是关于他的字的问题。韩偓字有三说: 一、致光说:韩偓《旧唐书》无传,《新唐书》有之,作“字致光”。此外有:宋钱  相似文献   
8.
编纂一部辞书,有一个如何切分词目或词的标准问题。词目的科学切分,与辞书的合理立目、准确释义密切相关。"不词"是词目切分的大忌,词目切分是否科学,与辞书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古代文献的整理,首先要断句,断句是对句末词的自然切分形式。断句错误,就会造成词的切分错误。这对辞典的选词、立目造成影响。建设对所有词和词语经过合理切分的古籍专书数据库,是发掘和有效利用古代文献的唯一措施,也是编纂和修订大型汉语辞典、专科辞典、专书辞典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碑志文成就最大的要数汉唐二邕(蔡邕、李邕)与庾信。蔡邕是碑志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的代表人物,庾信是第二个高潮期的代表人物,李邕是第三个高潮期的代表人物。庾信的碑志文,主体是用骈俪文构成。无论体制,还是内容,都是一次变革和飞跃。三人的碑志文,对韩愈的碑志文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使韩愈成为碑志文发展的第四个高潮期的代表人物。韩愈对前人碑志文创作成就的扬弃,“兼收并蓄”,既有袭旧,更有创新。突破文体的规范,给碑志文赋予了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韩愈的碑志文也有不尽人意之处,给后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语言形式上,表现出奇崛险怪;在内容实质上,表现出谄谀不实。这是韩愈表现在创作实践中对于前人碑志文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质两个方面的不当扬弃。  相似文献   
10.
清徐松《登科记考》三十卷,取舍审慎,考证精密,参考价值甚高,是一部研究唐代文史必不可少之文献。然以一人之力,考一代科举之制,疏略在所不免。岑仲勉先生作《登科记考订补》,自后,施子愉、张忱石、卞孝萱等先生亦多有正补。笔者从事唐人考索工作,《登科记考》为案头之书,使用频率颇高。在使用过程中,时有所得。现稍为归类整理,分为"补名"、"摭遗"两个部分。"补名"是考书中所列有姓无名者之名,几十二人;"摭遗"是补登科而书中遗漏之人,凡二十一人。二者合计,共三十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