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陈继静  周源 《新闻界》2012,(12):74-75
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1826-1900)一生有许多头衔,但他的实际工作,一直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主编,绰号"士兵"(图1)。他是该党和第二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德国国会议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和战友。青年李卜克内西是1848-1849年德国民主革命的积极参加者。革命失败后,他流亡伦敦12年,是马克思家的常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直接教诲下  相似文献   
2.
2009年11月10日至13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邀请2007年普利策历史类获奖者克里鲍诺夫(HankKlibanoff)和2009年摄影类获奖者温特(Damon Winter)来访,各做了两场演讲,参加了一场题为从普利策新闻奖看新闻教育的趋势的学术沙龙。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马克思《普鲁士出版法案》的撰写背景,认为此文是其出版自由观演进之一环。1848年革命后德国废除书报检查,马克思利用法治环境积极倡言,《普鲁士出版法案》一文便是其中代表。新闻人是马克思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社会职业,莱茵省的自由风气与师长朋友的引介邀约都促成他拿起笔杆。主编《莱茵报》、《新莱茵报》的马克思务实稳健,明显有别于街头的革命者,这也保证报纸能够赢得市场。《新莱茵报》后马克思仅偶然短时主持过几家工人报刊,究其原因或许是精力转移、流亡身份所限,但绝非办报失败所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