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同时,由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等图书也颇受业界好评。研究中心的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也在对外宣传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霍尔在伯明翰时期最重要的著作——《控制危机》一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批判性综述,对霍尔和科恩的道德恐慌研究范式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该书的理论和方法贡献及其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霍尔等人的研究通过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科恩的道德恐慌过程分析模式进行了历史制度主义改造,把道德恐慌看作是广泛的社会文化霸权和政治统治合法性危机的一种意识形态形式。这种历史制度的批判视角,对研究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各种道德危机话语有借鉴意义,但在运用其理论和方法框架时,必须注意甄别主要分析对象的制度结构和历史语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4.
雷蒙德·威廉斯的感觉结构是其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中最具原创性的概念,他把握了文化实践中结构和行动、社会与个体、经济与文化的张力,从而与其传播观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威廉斯的唯物主义传播观在强调人类传播实践的物质性的同时,也凸显出传播在形成新的感觉结构以及勾连个人与社会从而形成有机共同体文化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对传播研究而言,要真正把握特定文化实践的感觉结构,必须打破文本主导的和实践主导的两种方法范式的分离状态,把结构分析和主观体验分析结合起来,从而走向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的传播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以往对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诸种分歧的讨论多停留在表象的差异。本文提出,要理解这些差异,需要从根源上把握哲学观的差异。而实现两者整合的可能途径,则可以从中间温和立场的交叉地带寻求共识。柯伦和莫利、莫斯可以及巴伯等人的一系列新作都是这种整合合作的重要成果。对这两个学派关系的再度反思,亦对中国语境下的传播研究提供了方法和理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带来了新闻传播生态的整体性变革,也给新闻研究带来智识挑战。在转型过程中,以文化研究视野中新闻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的数字新闻学研究催发了新闻业两大理论更新:一方面是新闻业数字化转型给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新闻观念提出的革新要求,另一方面是经典文化研究理论在新闻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变与不变。尽管孕育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和媒介技术环境均已发生改变,但经过发展的文化研究理论依旧能够为数字新闻学提供有价值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资源。数字新闻学应该在现有的问题维度上纳入文化批判的视角,从而拓展其解释和介入现实的学术潜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