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黄时进 《新闻界》2007,(5):58-60
通过对媒体变革对科学传播受众影响的考查,本文认为:伴随媒体变革,科学传播实践中受众主体性的嬗变,是一种非线性的、螺旋式地不断发展和进步,是科学传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
生成式AI应用于学术研究,揭开了知识生产的新篇章,它可以通过“助”读、“助”知、“助”写和“助”思来助力人的学术研究,自动化一些准备性或辅助性的工作,减轻人的认知负荷,使人将主要精力集中学术创新的关键环节,提高学术知识生产的效率。但对于生成式AI辅助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替”读、“替”知、“替”写、“替”思等负面效应,带来人的学术能力多向度退化。如何“助而不替”地合理使用生成式AI,是智能时代人机合作进行学术知识生产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空间一直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当下大数据的广泛社会应用正在改变着社会诸多方面.对于城市空间的转向,大数据通过促进时空压缩和时空扩展,来实现再建构.其具体实践在于:通过整合产业和场景经济对空间生产再建构;引发新的商业模式及资本变迁对资本空间化再建构;通过促进知识和权力的开放与流动对空间流动再建构;通过促进城市隐喻的演变与竞争对空间隐喻的再建构.大数据对城市空间的再建构本质上是技术进步对人与社会关系重塑,在反思现代性和从空间维度解释社会之间需要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黄时进 《新闻界》2008,(6):54-57
本文运用“使用-满足”理论,通过基于对上海地区社区居民的实证调研,以揭示科学传播实践如何通过网络满足受众的需要:如何提高受众通过网络获取科技发展信息需求的满意度,以及解答受众通过“因特网”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相当的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华东理工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就理工科研究生运用网络参与科学传播实践的情况作了系统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对理工科研究生运用网络参与科学传播实践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促进理工科研究生参与科学传播实践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时进 《新闻界》2007,(4):22-23
受众的信息素质的欠缺或不足,是阻碍网络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提高受众的信息素质,是促进网络时代科学传播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7.
功利主义科学观强调科学的工具价值、技术价值和功利价值 ,是推动科学进步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可持续发展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为可能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它对于科学本身和可持续发展也显示出了越来越多的消极影响 ,甚至成为产生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科技异化形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并逐渐失去了为可持续发展进行辩护的充足理由 ,这本源于其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内在缺陷。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