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运用构式-词汇双重压制和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中"很+NP"这一特殊结构的运作机制进行考察和解释。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压制整合观",认为"很+NP"结构是人们在概念化过程中,运用"压制整合理论"创造出来的。"很+NP"结构中名词"NP"在构式和词汇的双重压制下,其与名词有关的表属性的、抽象的、描述性的内涵语义得到凸显。再经过人们在心理空间中对概念元素进行识别、整合,该构式具有了特定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
3.
基于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诗歌语料分析,从图形/背景理论的"空间关系"和"时间事件"角度分析两者所代表的汉英诗歌语言,发现汉语诗歌多通过"空间关系"体现图形与背景,而英文诗歌不仅使用"空间关系",而且运用"时间事件"加以体现。本文认为这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及英语的时间性特质息息相关,这也体现了汉语的空间性思维及英语的时间性思维。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是一位执着于日本传统的作家,但如果仅将其定位于此未免过于狭隘。作为一位曾经接受西方近代文学洗礼,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其小说始终潜藏着难以掩饰的西方现代人生感受,展现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现代人病态、变态的行为及内心的失落、孤独、荒诞感。而这些对人生的理解与认识却与东方的哲学美学相融合。本文试图解读其小说中带有东方色彩的"西方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框架,讨论了话语标记语存在的意义。通过对比分析荚汉两个民族由于哲学思想差异而导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即形式形合和意合语言的产生,揭示了中国学生在英语话语标记语习得上产生障碍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中国学生应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来理解话语标记语的含义及功能,以提高话语标记语的习得水平。  相似文献   
6.
文章区分了语言的系统用法和具体用法,认为话语得体既包括形式得体又包括功能得体。得体的话语有利于发展特定的语篇意义。话语以语言的系统用法为基础,在语境中通过语言的具体用法而实现其交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非宾格假说”的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格动词的习得进行了研究。中国学生对作格动词误用的根本原因是对作格动词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概念界定。提出把中动语态引入现行英语语法体系、增加作格动词的输入频率和重视作格动词用法等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构式语法框架内讨论了双及物结构的构式义与动词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双及物结构具有"致使-拥有"的构式义,它对进入该结构的动词进行语义框架的核查,只有动词适切才能与该结构相容。当进入该结构的动词具有"给予"义时,动词语义向句法投射,构式义得到强化,此时的结构为典型双及物结构;当动词不具备"给予"义时,句法辐射动词,构式义赋予进入该结构的动词"致使-拥有"义,此时的结构为非典型双及物结构。动词词义与构式义的互动形成一个连续体,处于两端的动词分别为具有"给予"义和"损耗"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语言系统用法和具体用法的区分基础上,讨论了话语中形式得体和功能得体与语篇连贯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话语是否得体在于它能否充分发展特定语篇的交际意义;得体的话语不是系统用法的展示,而是对交际意义的实现。为改变我国学生英语口语得体性较差的状况,文中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普通话和新昌方言中宾语前置的比较,将新昌方言中的宾语前置结构分为四类:"宾语+动词+数量词+句末助词""宾语+来/去+动词+去/来/掉""宾语+叠动词(有有)+动词+过"和"宾语+动词+助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并对四个结构进行简要分析,简述该结构在不同交际场景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