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何心隐的讲学生涯,多置身于师友圣贤之间。何心隐亦以讲学活动多有所遭际,并最终被逮而死于狱中,其弟子朋友身赴心隐之难者是大有其人的,唯以文献缺如,其人其事多已无闻。论文稽考相关史料,钩沉索隐,对此一段曾存在于天壤之间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所述。  相似文献   
2.
关于何心隐之死,历来众说纷纭,本文所考者在于澄清相关事实,其要有三:其一,何心隐虽死于武昌狱中,然审判、定罪则在死后,由刑部主之。其二,由耿定向的两个版本的《招魂辞》及相关资料可知,耿虽于何心隐被追捕时为其辩护,然多年以后,耿却以为何心隐当从明太祖"彝训",以"讲学"之名义,杀之以儆天下。其三,何心隐之最终定罪是参入妖人"曾光"案而定以"妖罪",然当时之湖广巡按御史郭思敬亦曾于其被逮后以"私立书院"奏闻其罪。所论者在于何心隐之讲学与张居正之饬讲学、毁书院之内在关联。何心隐视讲学为生命,既有张居正之饬讲学、毁书院,则何心隐终不为所容。  相似文献   
3.
泰州学派的何心隐,作为儒教改制者,所针对的是融入国家政治制度之中的儒家传统建制。儒家、儒教之“道统”,因其与现实政治之相摩相荡,而存在一紧张的关系。明嘉靖之后,此紧张关系日益尖锐。何心隐秉承其祖王心斋所论“出处”问题,别开独立于政治建制的儒教、孔教建制之途径。其所构建的孔子之“教”,在于人之普泛以孔子为所尊所亲,方能最终达成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尊尊”、“亲亲”,此即孔子为天下、为人间社会所施设的“仁义”之“广居正路”。  相似文献   
4.
何心隐的"讲学"生涯,多置身于"师友圣贤"之间。何心隐亦以讲学活动多有所遭际,并最终被逮而死于狱中,其弟子朋友身赴心隐之难者是大有其人的,唯以文献缺如,其人其事多已无闻。论文稽考相关史料,钩沉索隐,对此一段曾存在于天壤之间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所述。  相似文献   
5.
《御定渊鉴类函》收有未见于文集的王阳明史论佚文《四皓论》。本文通过考索王阳明相关文献指出,他多于诗作中援引“四皓”故事以言自身“退隐”之志,而史家所载“四皓”故事,确有不足为王阳明援引为同道之处,故而作《四皓论》以稽考相关史实对于研究王阳明而言实有其必要。  相似文献   
6.
程伊川《尧典》解是其《书解》中比较完备的篇章。伊川认为,“治道”之成始于尧。其根本即在于尧之治理本于客观法度,由此形成的典常法则足以垂宪后世。要而言之,本于“义理”所安以为治,明用俊德之人乃为治之先,治理的目的在于“正家”,分官设职,明确政治责任,选贤与能。它们勾勒出了华夏治理之道的基本规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