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何顺莉 《考试周刊》2011,(38):30-30
人性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对人性都有不同的看法。在当时黑暗的英国社会随处可见的是社会的恶,狄更斯在小说《雾都孤儿》探究人性的深意。人性的善恶在作品中相互交织,在社会的丑恶中人们寻找到了人性的闪光点,为当时失色的生活寻找一丝光明,鼓励人们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2.
我院2006级学生相对贫困,其原因,一是农村学生占大多数,二是城镇学生父母就业情况差于往年,三是有少数学生家庭不正常。我们要重点关注贫困生,千万不能损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眼前的困难,挺起腰板做人,努力学习,练出真本领。同时,要积极采取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困难补助、增加勤工助学岗位、鼓励教职工帮助与学生互助等措施,并不断总结历年帮助贫困生的经验与教训,使帮困工作越做越好。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诞生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之晚期,此期间佛教文化也已穿越了它的成熟期。佛教文化与汉文化长期交融、渗透和不断撞击的结果,一方面使中国一些文学常常笼罩着佛教思想的迷雾;另一方面,也无疑地开拓了中国文人的创作思维,从而造成了异常的艺术之灿烂。《红楼梦》可谓是其中之代表。但由于作者曹雪芹本人并非一个禅宗信徒,所以作品中虽同名为“色空”,究其实质,作品中所体现的与佛家真正意义上宣传的“色空”观又并非完全相同。本文所论述的正是《红楼梦》中“色空”观与佛教中“色空”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