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和消亡的过程,探讨了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讨论了意识形态的层次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坚持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并且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与一般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要求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与方法而不是不变的教条,并且随时关注马克思主义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有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意识形态概念曾经历过一个中性化的转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分析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确实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但依据他们关于意识形态产生和存在条件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只不过基本规定不同,所谓“中性化”问题就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问题;列宁在并不知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贬斥性用法的情况下,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从思想史的角度也并不存在所谓“中性化”的过程.毋宁说,这一过程本身只是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正在发生的社会运动进行探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目的是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肯定近3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意味着之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非科学化的。今天重新认识30年前提出的这个命题,不仅具有思想史的意义,还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源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寻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历史及特征,能够在方法论意义上对当前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原始社会末期萌芽,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夏商两代作为国家形态的形成时期,由于具备必要的经济社会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其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学校教育、宗教祭祀、宗法仪礼、道德示范、舆论动员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在维护阶级统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当前仍然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拓展多种有效途径和方式,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尤为重要的是既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又要推动其通俗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在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论的书信中.有一段对"意识形态"的论述.一直以来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清晰明白的语言、定义的语式对"意识形态"的经典表述.但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发现,实际上它是对意识形态产生过程的说明,旨在揭露旧的意识形态产生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基础,并非是对这种意识形态本身"是什么"的规定.至于其中涉及的旧有意识形态"虚假性"问题,除了书信中所揭露的认识根源外.还有其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阶级基础.实际上.就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社会形态而言,否定性的经济基础总是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使得人类社会面临虚假意识形态的蒙蔽.  相似文献   
6.
冲突与契合:慕课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理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慕课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反思和实践探索必须同步进行。慕课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的开设逻辑之间,既有相互冲突之处也有高度契合之处。只要能找准契合点,有效弥合冲突,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够借助慕课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使用,并结合大数据的运用,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思想为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在源头意义上界定着我们今天通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最基本的原则层面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为了讲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人生观这一部分内容,有必要依据教材修订后的内容,准确把握本门课程中人生观教育的“理”与“路”。党和国家事业赋予大学生的独特定位以及人生观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新时代开展人生观教育教学的根本原因。新教材呈现出来的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和人生观教育教学的实践逻辑,是开展人生观教育教学的基本遵循。基于对新教材关于人生观教育逻辑理路的把握来解析人生观部分的内容,厘清人生观教育教学所讲之“道理”,为真正讲深、讲透、讲活人生观道理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