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文章对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镇雄之战"及之后的回师东进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认为镇雄转兵虽只是长征途中的一次较小的战役,但它却是红军走出困境的重要环节,在整个长征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意义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2.
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地名中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地名记录了昭通先民在改造环境,开发资源,建设家园的生产、生活历程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生老病死、人情世故、众生百态的感悟与反思.地名是研究昭通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了解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3.
对史学界关于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决定性因素的七种争议进行综述 ,并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遵义会议与扎西会议的情况,对扎西会议的历史地位给予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史料,对红军长征中中共中央的"博洛交接"这一重要事件的历史作用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在对苏俄、德意、英美和世界各国近代文明进行冷静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陈独秀对于中国文化更新的路径问题作了新的思考。他提出,改造和提升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更新的根本目标;社会嬗变与精神自省,是文化更新的两大条件;主动汲取西方现代文明,则是文化更新的基本路径。在“中学”与“西学”两大文化思潮激烈斗争之际,陈独秀无所避忌地举擎“欧化”旗帜,对那种借口“国情”、“中国特点”,实则是拒绝现代民主制和市场法则、害怕自由主义思潮进入的政治势力以及狭隘的文化自是、排他心态予以坚决抨击。陈独秀对中国文化发展路径的这一新思考,实为数十年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先声,值得今人反思与回味。  相似文献   
7.
万山阻隔,群峰环绕,使得昭通开门见山,出门是坡,昭通人民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在崇山峻岭之中、从悬崖绝壁之旁,开凿出了一条条通向区外的驿道、马路,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道路、桥梁、渡口、险关、方位等交通地名。延伸在崇山峻岭中的条条马帮小道,不仅过去是,现在仍然是部分山区人民重要的生命线。那崎岖路上人背马驮的艰辛,在地名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人们已经用遍布全市的数百个带“马”字的地名,在昭通大地上给马铸造了一座无形而又传之久远的纪念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