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传主的时代性与社会性构成了类传存在的合法性,不同类传的设立与否因时代而异.范晔《后汉书》较之《史》《汉》,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七篇类传,这七篇类传的社会性与时代性体现在:立传数量与种类具有涵盖东汉朝野人物的全面性;传主选择以传主所处时代的公论作为标准;写法上多用附载法,且能类从中犹见“细意”,从而从时间、空间的二维角度全面反映人物情况.此外,七篇类传对前继承了《史记》传统,对后又完善了类传体例,其立传标准又受到了范晔“耻作文士”的主观情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最具文学色彩、对后代文人影响最大的篇目之一。在唐人的诗歌中 ,出现了不少与李广有关的诗句。唐人所接受的李广形象 ,或是能骑善射的飞将军 ,或为仁爱士卒的好上将 ,或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失意者 ;而在李广与卫青、霍去病的并列接受中 ,又出现了某些矛盾。产生这些接受现象的原因 ,既来自于文本本身的内容 ,也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氛围及诗人本身的遭遇和情感有关。从分析中我们可以对唐代历史作一个侧面的观照 ,也能够从中解读出中国古代文学接受的某些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3.
《史记》人物传记体现着司马迁“立主脑”的结构意志,在选材和情节的安排上主要为突出主题服务。由于人物传记有独传、合传之分,因而其传记的结构形式常常显得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4.
5.
墓志铭是姚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作中,他从史传的角度入手,秉承补史之漏的创作目的,从而塑造出了一系列真实、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其中尤以全真教道士为代表,他们是元代社会的文化精英。当然姚燧的创作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形象塑造,这与他多角度、多梯度的刻画人物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受桐城派的影响,自小浸淫《史记》,受其影响深远,对其为文之法十分推崇,并进行了相关评点,主要是在取材上紧扣主旨,量身选材;在情感上自鸣郁抑,情感喷涌;在气势上文气承接,迈远骞举;在剪裁上详略得当,繁简相宜;在谋篇上先后有序,布局巧妙;在语言上用词洁准,叠词复笔。曾国藩还以《史记》为圭臬,在自己的传记文章写作实践中进行了借鉴运用。  相似文献   
7.
京剧"史记戏"取材于《史记》,但由于戏曲和史书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改编的过程中,"史记戏"对《史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写,包括题材的选取和主旨的改写,人物形象的改写和情节的改写等,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8.
国外《史记》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史记》流传到国外以后,引起了国际汉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出现了一大批《史记》研究的专家。日本、朝鲜、苏联、法国、西德、美国等国家的《史记》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尤以日本为最。本文拟对国外《史记》研究状况作一简要分析介绍。1 据史书记载,《史记》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传播海外了。如唐初李延寿《北史·高丽传》云:高丽“书有《五经》、《三史》、《三国志》、《普阳秋》”。可见唐以前”三史”已传到高丽。朝鲜人民至今仍然保持着雅爱《史记》的热情。南朝鲜汉城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李成珪编译的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开创之作,也是典范之作,后代的史传和杂传从总体上说,其成就都未能超越《史记》。文章从班固《汉书》对《史记)文学性的有意消解、统治阶级对传记写作的干预、传记文学理论的匮乏、只讲师法《史记》而不讲创新发展等方面作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代“史记学”的开山之作,张新科先生的专著《史记学概论》的问世。标志着“史记学”的真正建立.顺应了《史记》研究的现实需要,填补了一个学术空白。其主要价值包括:体现了对《史记》和司马迁正确的认识态度;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史记学”体系,为“史记学”确定了适当的学术坐标;对“史记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和梳理:从本质论和方法论入手.明确了“史记学”在新时期的研究任务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