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本通过对《元曲选》中的“里”全面考察认为:结构助词“里”在元代已经出现,这种“里”起源于方位词“里”。  相似文献   
2.
《歧路灯》程度副词"极"字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状语的"极"在清代中期以后的文献中出现的频率逐渐降低,其原因是:"极"的复音词形式"极其"、"极为"、"极端"等在某种程度上分化了"极"的使用;清代"最"与"极"的界限不甚分明使"最"可以兼有"极"的部分功能;与"极"同属于一个程度量级且与"极"界限不甚清晰的副词"很"、"非常"等在清代渐趋活跃,对"极"的使用形成挤压;作补语的"极"对作状语的"极"功能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歧路灯》中“V不得(O)”既可写作“V不的(O)”,又可写作“V不哩(O)”;“V不得(O)”又可分为“V不得(O)1”和“V不得(O)2”。“V不得(O)”在近代汉语中不仅受到来自表能性的“不能V”、“不得V”及“不可V”的竞争,还受到表能性的“V不了”和“V不成”等的排挤,加上其自身主要接纳单音节词拒绝复音节词方面的限制,它的萎缩是在所难免的。  相似文献   
4.
由河南省语言学会主办、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承办的河南省语言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16至18日在信阳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省各高校的6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河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姚锡远教授主持,信阳师范学院院长钱远晏教授到会祝贺,河南省语言学会会长张生汉教  相似文献   
5.
作偏句的“名则动”结构的形成有这样一个路径:一是它需要出现在“名动。+名则动+名动2”语境中,二是“名则动”与“名动。”关系疏离,三是“名动。”隐去,且“名则动”与“名动:”形成逻辑上的关联。“名则动”中主谓同词的“X则X”结构往往有一种弱化语义的力量,即说话人借“X则X”结构消减了“X”的语义分量,使“X”在句子语义结构中处于次要的位置。“名则动”结构蕴含有说话人的推断义,其假设和让步义是整个复句结构赋予的。  相似文献   
6.
《歧路灯》"叫"字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路灯》中“叫”有叫请义、使役义、被动义和处置义,文章把使役义分为使令和容许两类。使令义来自叫请义,容许义来自使令义;被动义来自容许义,而处置义来自使令义。今河南方言中大多还保留着“叫”的这几种用法,只不过容许义、被动义“叫”与使役义、处置义“叫”在声调上往往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歧路灯》中“的”可以用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的完成、实现或持续、进行,动态助词“的”出现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元明以后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中已经萎缩,但在中原官话和汉语其他方言中还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