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各国文化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书”起源问题,是文字学及中国书法学界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传统既成的说法是“真书”源起于东汉魏晋之际。本文拟据文献书证及传世文物考辩,对这一陈说提出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科学考古成果与古代文献资料相结合的双重证据方法,并取径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文化阐释角度,论释《周易·需卦》.首先,研讨出“需”字的本义主旨:一是古代的一种粮食,用以果腹,即今之“糯”,用以酿酒即古之“(?)”;另一则意为占卜祈享.前一义蕴即“需卦”古义“饮食之道”之所本,后一义蕴则表明“需卦”是一组与“饮食”及郊祭有关的占卜活动的记录.其次,基于这一新的研究结论,重新阐释了“需卦”,力图推进《周易·需卦》的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儒家起源及以“饮食之道”为重心的中国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一生的荣辱成败与令狐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他两人的关系, 学界绝大多数论者都认为令狐绹以李商隐依附李党为背恩忘主, 对其打击压制无遗力, 对造成李商隐的人生悲剧起到重要作用。从他两人交往的忠实和诗文, 结合晚唐的幕府文化考察可见, 李商隐的人生悲剧主要是由他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行为言论造成的, 而令狐绹对李商隐长期以来一直都有力所能及的帮助、照拂。设若没有令狐绹, 李商隐的人生殆将更加艰危、悲惨。  相似文献   
4.
纵横家首先是社会政治活动家,而非纯粹的道德伦理学家,纵横家是通过亲身的社会实践与生活体验产生和深化对道德的认识的。纵横家是通过“非儒”的形式,提出自己的道德论及道德规范,并以之作为自己社会行为的准则。纵横家道德论把“进取”作为最高的善,具有人生的超越性及实践价值。纵横家的道德论具有人性恶的认识特点及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5.
清代褚人获编定的四雪草堂刻本《隋唐演义》二十卷一百回,在同属隋唐讲史系列的通俗小说中,是影响最大的一部。有关这部小说初刻本刊刻的具体年代,众说纷纭,多达五、六种,至今尚无定论。尤有甚者,有的错误说法,得到学术界及社会的相当认同,成了权威观点。本文以现存版本实物为依据,对褚人获四雪草堂《隋唐演义》初刻本疑年细加考辨,辨清了有关这部小说初刻本具体刊刻年代的疑点,认为:现存褚人获四雪草堂《隋唐演义》的初刻本当为康熙乙亥本。  相似文献   
6.
纵横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源起问题尚是一个未解决的课题。本文从纵横家与“行人之官”、纵横家与养士之风、纵横家与先秦学风三个方面探讨论证了纵横家的源起问题,认为由“行人之官”演化而来的“游士”的一部分,就是纵横家产生的渊源。纵横家从产生之初就积极干预社会政治生活,参与“百家争鸣”,充分显示出纵横家思想文化的独特风貌,纵横家是中国文化哲学突破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8.
按照《周易》早就定型的卦序排列,“需卦”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卦,緊排在“乾”、“坤”,“屯”,“蒙”四卦之後。而“需”卦的組織形式,在《周易》全部六十四卦中也是較为特出的。像“需”卦這樣,包括卦題,同時六爻之中有五爻都是以卦名開頭的卦,在《周易》六十四卦裏只有“需”、“賁”、“咸”、“井”、“鼎”、“震”、“艮”、“渙”八個卦。這些卦各爻的内容含義,無一例外都緊扣卦題,可以說卦題之字義解開,全卦的内容也就隨之明晰了。不過,各家說《易》,對於卦題的解析往往就很紛紜、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一场政治文化认识运动.纵横家作为积极投身社会政治改革与实践的政治家,最大特点就是其外交政治思想.纵横家的外交政治思想产生、发展于一个大一统精神的大文化传统背景和一个同时又相对独立竞存的战国“国际环境”中,其核心路线是“择交安民,进取为人”.纵横家道术具有强烈的“国际竞争”意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明显的民本主义倾向,和农商并重的务实作风和做派,对推动中国统一起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印刷史图册》是中国印刷博物馆编的一部传播,宏扬中国古代印刷史的作,中英对照,英译陈善伟,由物出版社与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颇具权威性,但其英译却出现不少错误,有些译误错得严重,足出误导读。有必要予以评议,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