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习,指的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取知识或技能(《现代汉语词典》)。"学习"一词由两部分构成,即"学"与"习"。"学"指的是"学得";"习"指的是"习得"。词义也分为两部分,"知识"主要由"学得"获得;"技能"主要由"习得"得到。"学习"是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词眼,但很少会有人这样去思考、比较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受生命的内涵。 2.细读课文,依托文中的语言文字,品味出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先写后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先教后写"的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而实践证明"先写后教"更能激发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更契合学生发展的规律,然而对"先写后教"学理认识与实践操作急需加强。"先写后教"的学理:把握真实学情为起点,保护自主创新为特征,以最近发展区为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暴露问题,掌握学情;罗列不足,确定目标;过程指导,知识转化;个别辅导,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需要从生活真实走向写作真实的深刻,但关于这一点教师普遍认识不清晰,出现这样那样的观点与做法,干扰了正常的写作教学,对此很有必要提高认识,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一是理清生活真实与写作真实的关系,二是采取真实走向深刻的有效策略,即主题:从意识走向深刻;情感:从感受走向审美;表达:从普通走向艺术。  相似文献   
5.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早已成为语文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热点和重点。那么,在语用观照下的阅读教学该做出哪些努力,才能实现阅读教学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相匹配的转向呢?一是由读懂文本内容向读懂文本表达转向;二是由学习语文知识向学习语用知识转向;三是由研究语言向组织学生言语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6.
习作,是义务教育阶段第二、三学段作文教学的提法,它准确表述了第二、三学段作文教学的特点与性质,是第一学段写话向第四学段写作的过渡环节,它肩负着义务教育阶段作文教学的基础性职责,一旦把握不好会影响整个义务教育作文教学的质量,因此需要找准软肋,研究对策,狠抓落实。习作教学存在的软肋:生活走向题材,盘活表达对象,提升有效评价。采取的有效策略:学生生活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习作练习与交际活动相结合,习作评改与作品发表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确定、加强写字教学等诸多涉及语文教学核心问题的研究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困扰语文教师多年的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热情偏低等现象依然存在。笔者认为,目标领航,练习开道能够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一种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科早已定性,但在教学实践中处理人文性目标和工具性目标,为何还是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并一度出现语文两极目标的“钟摆现象”呢?细细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对语文教学的背景认识不足、研究不透有着很大的关系。语文教学的主要背景是什么呢?是什么背景因素牵制着语文教学,该采取什么策略呢?  相似文献   
9.
"感悟"是课标的重要亮点之一,特别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了语文教学议论、研讨和关注的热点,从中才发现多年来由于过于强调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而很少注意学生"悟性"的培养,导致语文学习一直在幽暗的低谷中徘徊.教师出于对课标的信任和对教学改革热情的本能,在教学实践中掀起新一轮感悟学习的热潮是再自然不过的.  相似文献   
10.
语文单元整组教学(以下简称"单元教学"),前人早有说法,<课程标准>也有规定,教师也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照样不管你教科书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编,我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一项内容一项内容地教.教科书编者的意图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了两张皮.很少有教师对单元教学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和维护,忽视单元教学成了教学的惯性行为.为何会出现这种有据不依、有规不循、有意识无行动的尴尬局面呢?关键是教师对语文教学这一本质特性认识不透彻,导致教学行为不能持之以恒的原因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