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2021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自宋至今的《锦瑟》阐释史,是从纷歧走向融通的历史。各种主要的异说既各有其依据与优长,又各有其自身的缺陷,从而在客观上提出了互补与融通的要求。它们之间,又具有一体连枝、异派同源的性质。纷歧的异说分别认识其一枝一节,融通则将它们还原为一个艺术整体。从纷歧走向融通,反映了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占数东甸李商隐《祭裴氏姊文》云:“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躬奉板舆,以引丹兆。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既袝故邱,便同通骇。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春。”冯浩谓:“占数,占户籍之数也。……蒲州在西京东北三百里外,贞观中升为四辅,故曰东甸。其后会昌四年移家永乐,有‘昔去’‘今来,之句,旧迹当于此征矣。……又按:怀州近在东都之东北,‘占数东甸’,似  相似文献   
3.
清雍正初年刊行的徐德泓、陆鸣皋合解的<李义山诗疏> ,国内失传多年.本文据日本怀德堂文库所藏<李义山诗疏>,从选、疏、评三方面对它的特点、价值作了具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清雍正初年刊行的徐德泓、陆鸣皋合解的《李义山诗疏》,国内失传多年,本文据日本怀德堂文库所藏《李义山诗疏》,从选、疏、评三方面对它的特点、价值作了具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的七言律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商隐的七律恢复并发展了杜甫七律关注国运、感伤时事的传统,创造了以咏史方式反映时事的新手段,显著提高了七律的讽刺艺术;创造了七律无题这种特殊的抒情诗,极大地提高了七律抒写心灵的艺术,从而在内容和艺术上对七律作了重大的拓新.他的七律既有典丽精工型的,又有清空流美型的,二者在深情绵邈这一点上又有其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诗集版本系统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诗集系由北宋人陆续搜求编次刊刻而成,时间不晚于庆历元年(1041),有《李义山诗》、《李商隐诗集》、《李义山集》三种不同名称之版本,今均不存。根据对流传的各种版本详细比勘和有关记载,现存李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即《李商隐诗集》三卷本系统,《李义山集》三卷本系统,季沧苇抄本、朱鹤龄注本及《全唐诗》的三卷本系统,明代分体刊本系统  相似文献   
7.
刘学锴先生1933年8月生于浙江松阳县,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本科毕业,免试录取为北大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师从林庚先生研治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1959年提前分配至北大新建的古典文献专业任教.1963年调至安徽师范大学,工作至今.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顾问.曾任安徽省政协常委、安徽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温李"研究及唐诗研究,擅长文献整理、史实考论及诗学阐释,先后出版独著、合著19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安徽省社科成果一等奖、安徽省图书奖一等奖、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特别奖等多项.培养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啸天、博士生导师邓小军、丁放、沈文凡、彭国忠等一批国内知名学者.曾被评为"百年北大中文系100名著名校友"(见《北大中文系百年图史》),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6年获安徽师范大学终身成就奖.2020年12月,10卷22册1200余万字的《刘学锴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正式出版.围绕《文集》,立足治学理路和治学经验,本刊特委托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韩震军研究员采访了刘学锴教授,现整理出这篇访谈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9.
李商隐是唐代后期杰出的、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的作品,既富有文采,又有较强的政治性,不少诗篇对藩镇割据和宦官擅权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尖锐地揭露了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反映了唐王朝后期危机四伏的时代面貌,表现出鲜明的进步倾向。在诗歌艺术上,他通过惨淡经营,突破了由于盛唐和中唐作家多方开拓而难乎为继的局面,开辟出了新的境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这是宋之问从贬所泷州逃归家乡,途经汉江时写的一首诗。该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