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张舜徽先生离开我们,转眼间已有17年了,但先生留下的著作,仍是我们最好的导师,先生治学的精神,仍是我们最好的食粮,为我们指引着学术的方向,鞭策着我们治学的步伐。孔子曰"温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思想以“无为”为主,“元为”有冥符定的主体和丰富内涵。本文根据《老子》原文阐明“无为”的特定主体是“圣人”式的“侯王”,由这种主体实行的“无为”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以百姓心为心”,二是提出了“安、平、泰”的治国目标,三是要求治国的侯王必须具备特定的素质和修养。三方面的内涵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  相似文献   
3.
刘韶军 《科教文汇》2008,(35):84-84,92
本文针对目前高等工科教育的教学特点,结合教学体会总结了高等工科教育教学方法优化的分析,从而为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理论参考,使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又是应用型、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刘韶军 《科教文汇》2008,(26):65-65
目前工程硕士教育规模迅速发展,虽然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性因素,这些制约性因素已影响到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当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试论《老子》"无为"的行为主体及丰富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的思想以“无为”为主,“无为”有其特定的主体和丰富内涵。本文根据《老子》原文阐明“无为”的特定主体是“圣人”式的“侯王”,由这种主体实行的“无为”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以百姓心为心”,二是提出了“安、平、泰”的治国目标,三是要求治国的侯王必须具备特定的素质和修养。三方面的内涵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以百姓心为心”是前提和基础,实现“安、平、泰”是终极目标,圣人式侯王的自身素质建设则是必备条件。“以百姓心为心”,目的是使“民利百倍”,使国家“安、平、泰”,但是如果侯王不具备《老子》所要求的素质,则做不到前两点,“无为”就无法实现。因此三者完美结合之后,才能显示“无为”思想的精妙。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一个主题是佛道二教所主张的对世俗的超脱,《好了歌》充分表达了这种思想.这一主题与酒文化的关系是相通的,即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内涵之中就包括超脱世俗之主旨.中国历代的学者与文人之所以对酒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也正是这种主旨的体现,从而形成了一种世俗超脱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占星术,是中国古代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发生过特殊作用,不能简单地视为“封建迷信”而忽略不顾,应认真研究之。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占星术。古人观察天文星象,一方面是为了编制历法,确定季节,用来安排生活和生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占测神秘的天意,用来评价和指导人类  相似文献   
8.
士、知识分子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士”、“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人们常常不加思索地等同起来加以使用,认为中国古代的士就是知识分子,或者说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就是士。不可否认,士与知识分子确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二者的差别也不容忽视。对此,人们尚未予以充分注意,故仔细分析士与知识分子的差别,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士,具有一定意义。中国古代的士,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及历史过程的独特内涵与性质,使之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体会,从课堂教案编写特点、课堂理论知识传授特点、课堂实践性教学特点等方面总结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庄子》内篇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了》内篇素被认为是庄子本人的作品,本探讨内篇七篇思想的内在统一与完整,阐明内篇七篇的思想内容是一个整体。各篇重点不同。递相延伸,最终合成完整的思想。完整把握内篇的思想,可以比较其与外篇、杂篇的不同以及老与庄的不同,这是分析《庄子》内篇思想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