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理解语言的过程,从语言到内容解决"表达什么"的问题,从内容到形式则解决"怎样表达"的问题。但是阅读离不开语境,语境是语言构成的言说环境,在文本中,  相似文献   
2.
让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充分发展,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格;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让教师自由学习,“走进生命教育新时代”;真正关注教师教学主体的发展,尊重教师个体的差异性,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张扬教师教学的个性,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奠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曾遇到这么一件事,一节古文课上,不知由什么话题引起,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发问:“老师,你认为学习古文到底有什么用?我觉得学文言文一点用处都没有。”一语激起千层浪,在座的同学都频频点头,由此可见,为什么学习古文,怎样学习古文,时时困惑着学生。如今在学生中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足可见现在的文言文教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是重视体味感知和熏陶的课堂,是经历情感的体验,接受文化审美的课堂,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课堂。语文教师更要教出自己的风格,亮出自己的特色。片面地强调将课堂归还学生,消解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失去语文教师本身诗意与个眭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精神状态渐趋浮躁,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方式迅速兴起,大众媒介信息造就的快餐文化大肆流行。而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甚嚣尘上,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导致学生阅读率下降,我们的经典文化——名著自然坐了“冷板凳”。因此引领学生阅读、名著迫在眉睫。文质兼美的名著比之其他教材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携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启迪他们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但因为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以“讲”代“读”单向地向学生输出信息的课堂教学现象仍未改观,即使也有教师在作出尝试,但课堂教学不乏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阅读课死守“整体感知——研读探讨——拓展延伸”这一模式,并不能针对文本灵活应用;课堂上贯彻的“合作”理念,只是让学生为合作而合作,看起来“全体参与”,  相似文献   
7.
佛曰:“一朵花里显真性,一粒米里看世界。”语文教师如果具备较强的文字感受力,能从一个字一个词出发,挖掘出整个文本的意蕴,注重对文本尤其是对构成文本的文字的揣摩与推敲,就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引领学生走  相似文献   
8.
让语文课呈现出美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一个导演,面对同样的文本,可以幻化出不同的神韵。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好,使之富有魅力呢?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篇课文正文前都有一段“提示语”。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文中心内容的提示或教学重难点的呈现,是编者精心设计和着意安排的。它为教师的教提供了依据和准则,更为学生的学提出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平日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如能巧用文前“提示语”,会使教学环节更加紧贴课文,能使教学内容形成目标聚焦,便于重难点的突破,从而使课堂教学走向高质与有效。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六年,期间可以说是理念层出不穷,模式遍地开花,方法日新月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困惑:为什么朝气蓬勃的孩子到了课堂就缺乏了灵性?为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却缺乏必要的交际水平?细究之下,或是把语文课异化成政治课、历史课,或是单纯的审美教育课、思维训练课,或是杂化成各科知识的拼盘,并没有真正教给学生多少语文知识,教会多少语文方法,提高多少语文素养。这正应了李镇西的一句话:花时最多,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