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镜头一 一天,在下班的路上,我看到了两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他说了声“语文老师好”,我脑子极力搜索他叫什么名字,可最终没想起来。  相似文献   
2.
<正>课堂从“教”走向“学”,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是新时代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的建构中,教师的教要促进学生的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凸显,师生共同走向学习中心课堂的建构。如何走向学习中心呢?如何让教师的“教”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学”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推动着学生学习的进程。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设计课堂提出的问题,会改变单向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灌输的课堂提问。教师应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表达,明白教师的“教”仅仅就是起着关键处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对于课堂提问的学习导向要有清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还是语文实践。复述课文正是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运用语言文字、内化语言的一种很好方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复述课文往往较为忽视,公开课上更是极少见到有教师在这方面下工夫。笔者执教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将学生复述课文作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不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引导学生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细细品味"语文味".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笔者在常态的听课中常会发现以下情况:  相似文献   
6.
吉守益 《教师》2012,(16):23-23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一间普通简陋得还会漏雨的教室,一群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的孩子,在一位叫雷夫的老师充满爱心与智慧的培养下,测试成绩高居全美前列,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教育的奇迹。  相似文献   
7.
例一:苏教版第八册《沙漠中的绿洲》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绿洲”指什么?生:沙漠中为什么会有绿洲呢?生:绿洲美吗?……师:问题就提到这儿,提得非常好。老师现在检查你们生字的预习情况。(接下来教师沿着教案一步一步地教)例二:人教版第八册《太阳》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吗?生:太阳有多大?生:太阳离我们有多远?生:太阳的温度有多高?生:太阳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板书。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读一读书。(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指着黑板上的问题,学生一一作答。在教师近乎标准的答案下,学生们相互补…  相似文献   
8.
吉守益 《班主任》2014,(12):63-63
小周成绩中等偏上,可他上课经常走神,不是看课外书就是摆弄橡皮尺子……因为不专注,导致原本十分钟就能完成的作业,有时他却需要至少一个小时才能完成。我提醒他多次,也常让他同小组的同学去帮助他,却始终没什么效果。每次他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作业,我便让他下午放学后在办公室补上。对于我的补课,每天来接他的爷爷很感激。渐渐地,放学后留他下来辅导、补作业俨然成了常态,我也渐渐忘却了提醒他要专注地听讲。用心写作业。  相似文献   
9.
笔者最近听了两组相同的课例,现以捕捉到的镜头分析解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视角"。镜头1今天,我们开始听写本课的十个生字词。教师开始报词语,学生写词语。老师将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报完,学生将词语写完。这是我们教师常规的报听写的方式。学生的生词  相似文献   
10.
<正>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教师的教如果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样的教是没有意义的。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建构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走向“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有意义的学习。笔者以《手指》教学为例,从“教”走向“学”来建构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