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教(Hinduism)是今日印度拥有最多信徒的宗教。因为它继承了婆罗门教所崇拜的神祗和基本教义,所以又被称为“新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内容甚为复杂,它不仅吸收了婆罗门教和佛教中的某些因素,又糅合了一些原始宗教信仰。另外,由于崇拜的主神或修行的方法的不同,又分成许多支派,呈现五光十色,有的教派之间甚至处于极端对立的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  相似文献   
2.
在十年动乱以后重新规划新生活的蓝图,把理想的种子洒向亿万人的心田——这,正是我们时代的特点,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包括作家、艺术家的崇高使命。张洁近几年来发表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反映了这种时代特点和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3.
一1980年前后,随着王蒙《夜的眼》、《春之声》等一连串作品的问世,在文艺界刮起了一阵子势头颇猛的“王旋风”。几乎与此同时开始,王蒙陆续写下了数十万字的文学评论。贯穿在王蒙全部评论中的一条基本线索,是他对文学与生活关系中的各个侧面和层次的思考,是他对文学现实主义原则的多角度的审视。马克思主义美学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阐明了  相似文献   
4.
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地区中的一个,同时也是最早形成的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在教学中阐明古代埃及统一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阶级的起源,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的发生以及国家在其发生阶段所起的作用等重要问题的理解。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试作一粗浅的叙述。  相似文献   
5.
一、朱自清《扬州的夏日》 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江苏海州,但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在扬州定居并且后来葬在扬州;他自己在扬州度过了少年时代,又是在扬州完的婚,所以他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就直书曰;“我是扬州人”。 扬州大概从南朝开始就有了名,到隋唐便盛极一时。所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盖非虚言。  相似文献   
6.
一殷夫(1909—1931)原名徐柏庭,学名徐祖华,笔名白莽、徐白等,浙江象山人,是我国无产阶级的优秀诗人。以二十二岁的短促生命而在革命文学事业上留下不朽业迹的,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似乎并无第二人。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期至二世纪下半期,罗马征服了地中海沿岸诸国。这一百余年来的海外战争,对罗马奴录制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拟就罗马海外侵略胜利的原因及对罗马的影响这两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分析。一罗马海外侵略胜利的原因对罗马和被征服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阶级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 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一向被视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的代表;他那种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气节和“天然去雕饰”的诗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是,究竟如何全面认识、评价陶渊明其人其诗,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半个多世纪前的一椿公案为人们所熟知。当时有人作文论及陶渊明,认为他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浑身是‘静穆’”。鲁迅先生对此表示异议,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以陶诗《述酒》、《读山海经》等证明陶渊明还有“金刚怒目”式的另一面。并由此提出了一个为后人经常引用的著名论断:“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才较为确凿,” 从某种意义上说,《咏荆轲》这首诗的重要性便在于,我们从中可以窥见诗人“淡泊”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散文作家。《绿》和《荷塘月色》是他写在二十年代的两篇为人传诵的名作。这两篇散文,写景细腻逼真,设色与情致俱佳,文采斐然,达到了高度和谐的艺术境界,很能代表作者的风格。本文试图就这两篇散文探讨一下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情恳辞切,娓娓而谈,不尚浮华,不摆架子,这是朱自清散文为人所称道的特点,也是这两篇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谈到短篇小说的特点和作用时,曾把现实生活比作一座气象恢宏的建筑物,短篇小说所反映的仅仅是“一雕栏,一画础”,而读者“细看一雕栏,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这一段话实在是非常精辟的,它表明了鲁迅对短篇小说特点以及艺术创作和鉴赏要求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任何样式的文学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