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可谓博大精深。对世界教学理论与实践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它也存在着固有的内在矛盾。正确认识这些内在矛盾,对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好继承与超越的关系、改革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改革理论基础的问题,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何为真实的学校教育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理论界有关“学校教育回归生活”的争论,其关键问题在于没有明确什么是真实的学校教育生活。我们认为,真实的学校教育生活,从主体而言,是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和谐统一;从时限而言,是过去、当下、未来生活的统一;从内容而言,是事实生活与价值生活的有机结合;从意义而言,是丰富、有趣、有德性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3.
追求生命智慧:让教育踏上幸福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是生命永恒的主题、劳动创造的果实、生活总体的平衡和人生美好的状态;智慧是人生获取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幸福之源;追求生命智慧既是教育的本性,也是教育通达幸福的中介。“教育→智慧→幸福”构成人类生活的一种基本链条,这个链条不仅保障了人类生活的基本样式,而且保持着人类文明的高度以及人性的和谐、优雅与美好。现实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弃智化”现象,严重地干扰、阻隔了人类通过教育得享幸福的可行性。由此,我们需要对教育实践进行必要的检讨、修正与改造,引导教育追求生命智慧,使其踏上通往幸福的大道。  相似文献   
4.
正如有的改革专家所承认的,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举步维艰”的局面。~方面,课程改革自身出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如理论基础、价值目标、改革方式和资金、体制、城乡差别等问题,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对这些问题,人们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激烈的争论,既有批评乃至否定者,也有“义无反顾”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者,还有部分迷惘观望者。其中,既有理性的也有情绪化的,既有纯粹的学术探讨也有利益之争。  相似文献   
5.
学校教育现代转型是一个描述我国学校教育向现代教育变革和跃迁的教育学与社会学范畴;它既表明了我国学校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阶段、方式、性质,又指明了具体的目的与任务,甚至基本策略。我国学校教育现代转型,应兼具现代性与中国特色的双重属性;它涉及历史与未来、落后与先进、本土与外来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传统教师发展是以认识论为取向的。这种取向,主要以客观能力为目标、工具理性为内容、外部培训为路径,容易忽视教师作为独立、完整、丰富的主体生命存在的事实与意义。生存论取向,则与之不同,它真正将教师看作一个独立而真实的生命个体,将发展当作教师生命存在与人生过程,关注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与境况,置发展于生存智慧、人文关怀、自我更新之中。从认识论到生存论,教师发展的目标、内容、路径(包括场域),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当前理论界有关“学校教育回归生活”的争论,其关键问题在于没有明确什么是真实的学校教育生活。我们认为,真实的学校教育生活,从主体而言,是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和谐统一;从时限而言,是过去、当下、未来生活的统一;从内容而言,是事实生活与价值生活的有机结合;从意义而言.是丰富、有趣、有德性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8.
当前课程改革中的简单性思维:反思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方式常常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取向、策略及其效果。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存在着一种简单性思维方式,对改革的方向和秩序产生着不良的影响。课程改革者必须超越简单性思维,辩证地看待简单性与复杂性的关系,直面课程改革的复杂性,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教育理论界对学校教育回归生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那么,学校教育究竟应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呢?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应回归到这样的生活:从主体而言,回归到成人与儿童共同的生活;从时限而言,回归到过去、当下、未来生活共在的生活;从内容而言,回归到事实与价值统一的生活;从意义而言,回归到丰富、有趣、有德性和智慧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0.
教育回归人性,指教育要基于与利用人性之真,达成人性之善,促成人完满的生命体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理论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是在全面把握人性与教育的相互意义及其现实表现的基础上,给予教育根本性、基础性、总体性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让教育更加尊重人性、更好地利用人性、更合乎人性,让人性在教育的作用下尽可能地向某种理想状态发展。教育活动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则是要踏上回归真实、走向至善、追寻智慧之路,尊重人的本性,贴近人性的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以美善的方式实现对人性的改善与提升,让教育主体全面占有自身的智慧本质,成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达成完整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