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间文学作品部分艺术手法程式化的问题,是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律则”,它的许多律则“在全世界的民间文学作品中都有影子。”(斯蒂斯·汤普森语)但迄今为止,这一问题在国内学术界尚未展开过广泛深入的讨论。下面,本文拟就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作品(这里指的是产生于建国前的民间文学作品)部分艺术手法程式化的来由及演变规律谈谈自己的浅见。论及程式化问题,首先当明确和了解“程式”、“程式化”、“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教研室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研室建设长期以来一直是许多高校及下属院、系教学科研发展的瓶颈之一。在当下诸多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及下属学院的教研室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为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有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教研室建设。  相似文献   
3.
“吃素人”指的是那些在新中国建立前由于种种原因在年轻时不愿出嫁或难以出嫁,而后终身不嫁并食素茹菜、念经拜神的女性。“吃素人”承袭着不同于其他人群的某些信仰和生活习俗。她们信奉观音、韦驼等佛教之神及土地神、捧表仙官等道教之神,但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形式。她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教徒或佛教徒。从吃素人的信仰习俗来看,体现了民间流传的佛、道两教的合流与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传统民俗中的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民俗中的谐音现象是一个十分突出而有趣的现象,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习俗和年节习俗中,还是在生育婚丧等人生礼仪中均可常见其形影.谐音现象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体现了民间对语言的魔力崇拜,反映了"同声相应"的巫术原理,更表达了人们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5.
6.
80 年代中期,我国民间文学界对神话的界说及当代有无神话存在和产生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由于论战双方的理由都不能足以令对方信服,经过几年的争论,这场大讨论以不了了之告终。本文对这场大讨论不了了之告终的主要原因及主要观点作了剖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架构呈现出工作内容知识化、组织结构柔性化、职责边界模糊化等新趋势。企业组织形式的更新以及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导致了企业员工的身份经历着从“个体”到“团队中的个体”的改变,企业中党支部职责和功能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而本文在对温州中小企业调查基础上试图通过分析企业管理产生之哲学原因,建立一个在社会——公司——员工三者为基础的政治文化体系,从而进一步阐述企业中党支部建立的重要意义与实际内涵。  相似文献   
8.
包括汉族在内的我国不少民族,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过去是十分浓厚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不仅渗透于这些民族的衣、食、住、行、生育、丧葬等习俗中,就是在以喜庆为主旋律的婚礼习俗中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我国许多民族传统婚礼习俗中存在的与喜庆格调极不和谐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分析,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揭示了这些民族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和风气的浓厚与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9.
并非仅仅是无聊浅薄的语言文字游戏的符咒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起符咒术,往往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符咒术只不过是一种无聊浅薄的,无灵验可言的语言文字游戏;一是认为符咒术乃鬼神所驭,无所不能的奇妙方术。本文通过对符咒术“灵验”实质的深刻剖析认为,符咒术既非灵验无比,无所不能的神魔之剑,也并非仅仅是无聊浅薄的语言文字游戏。其“灵验”的实质是气功内外气、人体特异功能、语言暗示、心理治疗及药物等因素的作用。显然,符咒术是一种画蛇添足的迷信形式,应予扬弃。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也受到了大众文化的种种影响。大众文化一方面挤压了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同时,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也对民俗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当进一步分析民俗文化的新形态,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