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202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关于乡村协商,学者们多以“现代型模”作为参照体系,关注正式制度嵌入和安排在乡村协商运转中的重要性。通过对S村的个案研究,本文发现非正式制度在积极地支持村庄协商的运转,其作用于村庄协商的机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血缘理性民情,塑造出非正式协商结构,带来朴素的“包容协商”格局;二是传统精英认同,塑造出非正式协商权威,带来平等的“精英协商”格局;三是隐形公共约定,塑造出非正式协商规范,带来乡土的“道德协商”格局。上述三个方面共同描绘出了一幅由非正式制度而建构出来的具有良好协商秩序和效果的乡土协商画面,同时也表明乡村协商的推进需要注重发掘和利用传统资源,在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寻求到一种良性的混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