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6篇
各国文化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础教育改革的政治逻辑是指支配基础教育改革运行的政治因素及其运行机理。基础教育改革形成的政治逻辑是:改革无不由政治官员提议形成,并具有主观性与功利性;改革方案无不由政治官员延请专家学者论证形成,并具有选择性与合谋性。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的政治逻辑是:改革无不以试验形式渐进推行,并具有人缘性与地缘性;改革无不在总结反思中实施推广,并具有自我辩护性与潜在排他性。政治因素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力度与限度的博弈逻辑是:总体而言,政治因素对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向是力度大于限度、具有外在强制性与自我挺进性特征,限度制约力度、具有外在回避性与自我消解性特征;力度的主要依据在于政治因素本身的客观必然性、行政推进力量的明显强势和非行政干预力量相对分散;限度的大致条件可以分为三类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时下,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引发的讨论波及了文学、史学、哲学、艺术、语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由于它以其另类的思维方式、全新的视角和犀利的话语对现存社会的种种不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在揭露所谓现代文明虚伪性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迷茫提出了独特的诠释,致使人们对其倍感兴趣,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3.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任何一项改革,不管其在学理上论证得如何缜密,在政策上规定得如何细致,它都不得不需要一些条件才能付诸实施。就本次课程改革而言,在这些条件中,最基本的莫过于经费投入、配套性措施和政策连续性三方面。如若我们不考虑这三个关键因素,要想确保本次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无异于痴人说梦、自欺欺人。因而,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上述三项条件在实施中的现实表征、运作方式及其可能出现的隐患,将其纳入可控之中。  相似文献   
4.
历时十年的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争论依然,综观本次课程改革,其基本理念表现为时代定位上的后现代色彩、空间定位上的西方中心印痕、价值取向上的泛人本化倾向。笔者认为,我国课程改革在基本理念上,应坚守现代而非后现代的时代定位,稳操自我本位而非他者中心的空间定位,把握基于社会本位之上的人本化价值取向定位;在主要举措上,课程结构应赋予学科授受以应有地位,课程实施应赋予教师以合理权威与主导作用,课程评价应赋予考试以相当功用,课程管理应采取基于集权之下的有限渐进分权;在实施推广上,则应正视问题、不断调适,充分衡估社会公众的流言蜚语,强化教师观念的更新及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确保经费投入足额到位、配套措施相辅相成、政策执行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5.
韩、日两国都十分重视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通过正规和非正规两种教育形式提高乡民素质、改变乡民观念并增强其伦理道德水平和国民凝聚力、建设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可借鉴韩日做法:以政府为主导实行财政、立法双轮驱动,切实加强乡村振兴“硬建设”,改善乡村基础设施面貌,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农产业,提高乡民物质生产水平;以教育为主导实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双轮驱动,切实加强乡村振兴“软建设”,强化乡民伦理道德教育,培养新型乡民,提升乡民精神生活境界。  相似文献   
6.
"枪手"现象的本质是雇主与"枪手"两大行为主体围绕制度化文化资本展开的利益争夺。雇主与枪手的角色被还原为"被弱化的强势者"与"被利用的牟利者"。雇主与枪手共谋有其外部条件与内在机理。最后,双方依托经济委托关系、权力政治关系、人情伦理关系实现了资源互换。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三种教育误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认识上,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三种误识:将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片面狭同于学校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将原本分别侧重于行为、知识、价值系统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教育传统文化传承机械混同于三者各自传统文化的全纳传承;将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仅归因于中微观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而无视国家宏观教育决策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忽视。为此,在教育之文化传承观上,我们应当确证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三类教育形式之文化传承必需性,构建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传承网络;突出三类教育文化传承之各自侧重点,力促三者各司其职、同质同构;重提宏观教育决策之国民性,整体加强教育之人文化成功用。  相似文献   
8.
9.
当前我国大学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与大学课程设置不无关系.就显性课程而言,主要表现在体现传统文化内容的科目比例、课时少;就隐性课程而言,主要表现在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容和因素少.为加强大学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应当改进当前我国的大学课程设置,细心呵护显性课程中之传统文化内容,精心养护隐性课程中之传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就隐性课程而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校园建筑缺乏传统学校气质、校园环境缺乏传统文化氛围、校园活动场所缺乏传统人文关怀等三方面。为加强学校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我们应当完善隐性课程设置,适度遏制当前普遍存在的“非学校化”建筑运动,切实克服当前学校只关注学生“认知模式”的文化传承格局,着力构铸学校师生传统精神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