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一) 西汉高、惠,文、景时期和武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正宗学术界,在如何对待秦王朝历史的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是西汉经济从恢复走向繁荣,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在思想学术领域的一种折光反映。  相似文献   
2.
(一)杂史、别史释义 杂史,史书类别名。张之洞《书目答问·子部·杂家注》:“学术不纯宗一家者入此。其杂记事实者入杂史,杂考经史者入儒家。”可知此类典籍,其源盖出自杂家而折入史学者。先秦、两汉以降,代有编撰流传,《汉志》附于春秋家。迨至唐修《隋书经籍志》,始正式立类于史部。此后不少史志与官私书目多列杂史一门,然于杂史定义未有作出精确论定。《隋志》叙杂史立类缘由时称:“自秦拨去古文,篇籍遗散。汉初,得《战国策》,盖战国游士记其策谋。其后陆贾作《楚汉春秋》,以述诛锄秦、项之事。又有《越绝》,相承以为子贡  相似文献   
3.
一、萦结于心的困惑 余每诵读《史记·货殖列传》,总要为其丰富的内容、高远的史识和雄奇的文笔所吸引,一唱三叹,深感司马迁的文章,确乎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掩卷长思,又为其体例归属所困惑,不解此等文字何以得名为“列传”而归入“以著  相似文献   
4.
晚清洋务派重要首领人物张之洞早年在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及四川学政时,提倡实学,注重品行,对积弊甚深的四川教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整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川省的士风,并选拔造就了一批人才。他还主持兴建了一些教育基础设施,为川省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张之洞不辞辛劳,亲自为士子指导为学门径。他个人作风廉介自持,两袖清风。张之洞早年在四川所表现出来的重实学、重品行、廉洁的作风以及卓越的才能,为其日后显赫仕宦,在洋务运动及改革中国传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资治通鉴》五代长编分修人,宋代文献纪述不一。 司马光《与范淳夫帖子》云:“从唐高祖初起兵修长编至哀帝禅位止,于今来所看书中见者,亦请令书吏用草纸录出,每一事中间空一行许,以备剪粘。隋以前与贡父,梁以后与道原,令各修入长编中,盖缘二君更不看此书。若足下止修武德以后,天佑以前,则此等事迹尽成遗弃也。”司马光修《通鉴》,令其三位助编人刘攽、刘恕、范  相似文献   
6.
一 草创时期 商、周迄秦为编年体的草创时期。 顾名思义,编年体是按时间发展顺序记叙历史的一种史书体裁形式。人类社会历史,原本表现为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的过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织于其中,成为基本要素。对这个过程加以记叙和研究便形成了史学。史学的成果凝结为史著;史著不能不采用一定的体裁和体例形式以为其内容之依托;但史家因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常常不能自由地选择表达形式,此种情形,在史学的孩提时期表现得尤其明显。上古事  相似文献   
7.
《晋书》撰人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撰人名单 记载《晋书》编修人员情况的史料甚多,为便比勘讨论,兹汇录其要者如次: 1.《旧唐书·房玄龄传》:“寻有诏改撰《晋书》,于是奏请许敬宗、来济、陆元仕、刘子翼、令狐德棻、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等八人分功撰录。” 2.《旧唐书·令狐德棻传》:“寻有诏改撰《晋书》,当时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为首,其体制多取决焉。”又《新唐书·令狐德棻传》:“令修晋家史,房玄龄奏起之(德棻  相似文献   
8.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为我国古代一大奇书。奇在抄书而成创作,由此建立起纪事本末史体,与编年、纪传鼎足而三,成为我国古代修撰史书的三大基本体例,袁氏即因之而名重史坛。袁书盖取材于《资治通鉴》,由枢拟定二百三十九个题目(另附六十六事),将散见《通鉴》中之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所撰《劝学篇》一书,是近代中国洋务派思想的代表作。它在“百日维新”高潮中写成并“广为刊布”,起到了破坏变法的作用。辜鸿铭记述此书宗旨及炮制情形说: 我亲自参加过总督张之洞召开的一次会议,讨论反击康有为过激主义的办法。那时康有为正通过皇帝的名义,将变法上谕接连从北京发布出来。……这次会议在武昌棉纺厂顶楼上举行。我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总督异常激动,在月光下踱来踱去,不断地喃喃自语道:“不得了!不得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四川自贡以盛产井盐闻名遐迩,向有“盐都”之称。在这块神奇土地上历千百载悠悠岁月逐步形成的丰富多采的盐文化积淀中,有两项具有世界意义足以使国人骄傲自豪的发明创造,前后辉映,特别引人注目。 第一项发明创造是指以卓筒井为标志的深井钻凿技术。11世纪中叶,北宋庆历、皇祐年间,在荣州一带今自贡辖区内出现了一批井眼如碗大井身达200米左右的被称作“卓筒井”的小口径深盐井,从而告别了劳动者直接下至井底手工操作的原始挖井即所谓大口浅井阶段,步入机械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