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蕴涵着能够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特点的价值取向;报告全面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对法治的理解与追求,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图景、丰厚的理论资源与不竭的精神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最大多数人——人民群众获得更高层次全方位思想解放的武器,是中国人权得到全面实现可靠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价值哲学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虽然晚于西方大半个世纪但一经启动便迅速走上了勃兴之路。所以如此,除了与世界哲学发展主题转换的影响与拉动等因素相关以外,更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时代背景与动因。价值哲学研究的勃兴,开拓了当代中国乃至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意蕴深刻。中国的价值哲学研究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能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两个命题具有实践依据和科学性。正确理解和深刻邻会这两个命题,对于坚持邓小平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庄重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青年》杂志发起的“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即“潘晓问题”的大讨论,是在当代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的兴起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思想化根源与时代背景,是一次讲民主、说真话、促稳定的重要实践,促进了中国青年价值观念的变革,“潘晓问题”大讨论打破了一个社会一种声音的局面,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滥觞,它既促进了青年主体意识的生长,同时又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总结自己的经验,确定符合中国特点的前进道路和战略策略,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要实现这个结合,关键就在于能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并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实践之中。而要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从而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实践之中,就必须反对、摒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不良学风,坚持、弘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学风。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人以主体性为根本向度的生存方式的嬗变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等则为这一嬗变开辟了现实的道路,构建了有力的驱动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主体性的生成和初步确立是最具进步意蕴的方面,是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变化的根本向度.当代中国人主体性的生成和初步确立,主要表现为冲破迷信走向理性思考、摆脱依赖走向独立性和自主性、突破义务本位走向权利诉求.这是历史的进步.当代中国人主体性的生成仍在途中,同时存在一些有待矫正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对本国社会主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处的发展阶段的认识,是社会主义各国的党和人民必须正确解决的事关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路线、方针、政策的正误和实践的得失成败。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党和人民经过失误挫折的教训与艰难的探索,终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清了我国社会主义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事实,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的科学论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两课”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育的有效性,与学校内部这两门课的教育管理体制的选择、设计,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两课”教育的有效性,需要体制保证。目前,我国高校“两课”教育管理体制呈现出多种模式并存的格局。各种模式的管理体制各有利弊,但比较而言,“两课”教育机构整合“两课”、独立设置、直属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失为有利于提高“两课”教育有效性的较好的管理体制模式。但构建这种管理体制,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国高等学校必须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这是大家的普遍共识。但在高校究竟应实行何种…  相似文献   
9.
德育首位之标志刍议王言品,徐贵权高等学校怎样才算是把德育放在首位呢?换言之,高校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标志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有待探讨、必须明确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倘若这个问题不能正确解决,那就难以避免办学实践中的偏差、失误。一全面、准确地把握高...  相似文献   
10.
教育信念:提升师德素养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教育信念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基础,是教师以德从教的灵魂,它制约着师德目标的层次,影响着师德行为的取向,规定着师德修养的程度。因此,教育信念是提升师德素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