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地理乡村课程资源是广泛存在于乡村社会中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所有教育资源的总和.由于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乡村社会丰富的课程资源没有被充分重视并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导致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乡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途径探索,把宝贵的乡村课程资源应用于地理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对于倡导现代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陇中地区“水碗立箸诧冲气”的疗病方式属禳除术的一种.在“水碗立箸诧冲气”仪式中,执行者主要使用水碗、筷子等器物,采用吐唾等行为,以及选取十字路口等场所,仪式中所使用的器物、采用的手段,以及所选择的场所等,都蕴含着特定的民俗意象.文章通过对该仪式所蕴含的民俗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水碗立箸诧冲气”具有人事性和生活化、多重时空层叠整合和混融杂糅、普遍现实基础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意识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正在遭受环境问题的威胁与危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而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人,他们的环境意识对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道德意识、环境法律意识、环境审美意识、环境价值意识、环境忧患意识、环境责任意识、环境参与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  相似文献   
5.
陇中民众利用鹞子和麻雀之间的天敌关系,人工驯化鹞子用来驱赶和捕捉麻雀,保护糜谷等秋季庄稼免受麻雀糟蹋,这种生产民俗在当地称为"放鹞子"。20世纪80年代前,"放鹞子"这种生产民俗陇中农村普遍存在。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工农业迅速发展,"放鹞子"这种生产民俗在陇中逐渐消失,但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将动物食物链中天敌关系合理运用于生产实际仍具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6.
砂田是一种源于陇中地区的抗旱保墒耕作措施,是当地农民基于生态环境结构性缺陷而创设的补救性适应措施。砂田具有保墒增湿、抑盐压碱、增温防寒、防止土壤侵蚀等生态价值,砂田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对于倡导现代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掏了燕,死一院;掏了火石戛戛,死一家家"是陇中农村民众熟悉的谣谚禁忌俗语,属于典型的生态民俗。这种禁忌主要源于当地民众感恩于家燕和火石戛戛大量捕食害虫、喜爱它们与人为善的生活习性以及人们忌恶求善的生态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这种生态禁忌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谷子在陇中地区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生长特性与陇中地区气候特点相吻合,是谷子在陇中地区很早栽培并能够长期扎根的原因。在谷子的种植实践中,陇中民众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躟谷就是一种古老的镇压保墒措施,目前正面临失传。谷子种植是陇中地区精耕细作的典范,农业发展要把传统耕作措施与现代科技成果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