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想象”还是“想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词混合使用,给人们带来不便。2001年10月18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国家语委特地联合召开了“‘象’与‘像’用法讨论会”,明确定为“想象”为规范词形。  相似文献   
2.
朱伯荣 《语文新圃》2007,(11):43-44
序文是一本书的精要和魂灵所在.   凡有一点读书经验的人,一书在握,无不极为重视序文(以及后记、跋之类的文字).原先一般学生都不大重视序文,因为他们很少读到精彩的序文.大量的三流读物和文字垃圾类的所谓"书",大多没有什么序文或者像样的序文.最近一个阶段以来,随着课本中大量序文(如孙文《〈黄花岗烈士事略〉序》,鲁迅《〈呐喊〉自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房龙《〈宽容〉序言》,罗曼·罗兰《〈名人传〉序》)的出现和出版物(及其序文)质量的提高,同时,由于老师指导他们课外多读名著,引导读好那些优秀的序文,所以,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对序文已经相当重视了,他们深知读序文是理解全书内容的钥匙.这从一些学生所上交的读书笔记爱从序文引述一些内容的做法中可以想见.……  相似文献   
3.
先看以下例句: 1.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 (2003年4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15页韩愈《祭十二郎文》) 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同上书第116页) 3.其然乎?其不然乎? (同上)  相似文献   
4.
拙作《《陈奂生上城》的语言太别扭》在《语文新圃》首发后被《中学语文教与学》"复印",引来了南京外国语学校余一鸣先生《文学教育硬伤之思考--由文学教育的一处硬伤触发的思考》(以下简称"余文")的批评.我认为,如果由此而展开深入的讨论,对进一步认清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问题,很有好处.……  相似文献   
5.
多少年后的深秋,遍地的茅黄,暗香浮动。你搀扶着我,问:“你还记得吗?”那一年深秋,白色的裙角,随风舞动。我看见了你。于是,你优雅地弯下腰,捧起一束茅黄,向我奔来。瞬间,茅黄伴着你的微笑,绽放。我说:“我会让你的微笑,在我心中的茅黄地里,永久地芳香。”又一年深秋,遍地的茅黄,暗香浮动。我搀扶着你,问:“我做到了吗?”你没有作声,只是, 吃力地弯下腰, 捧起一束茅黄, 幸福地, 向我微笑……【简述】 魂兮归来。先民的爱情,感动了现代少女姚远。从那一片茅夷地里走来,走到2500年后的嘉禾大地。是真爱,就该永生永世,这不是写诗时的想象力,而…  相似文献   
6.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 年审查通过”的2005年12月第1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六册(以下简称“新课本”), 2006年春季开始使用,在一般省区,这本教材还将连续使用三年以上,对照一下它跟同  相似文献   
7.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公布时,我在温州乐清。第二天,一位高中生朋友拿着《乐清日报》问我:“朗”和“琅”是不是通假字啊?新华社记者汪涌、高鹏写的通稿《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公布》怎么写“朗朗上口”呀?我接过报纸一看,报道中那句话写道:“每个娃娃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我跟那位朋友说,“朗”和“琅”不是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2002年执教高二,使用人教社2000年12月第二版教材,其中的第18课《巴尔扎克葬词》,编者注说, "选自《中外演说名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编入课本时,编者参考其他译本,对译文作了一些改动。" 对照阅读有关资料,发现不少地方的确改得很好。如将评价《人间喜剧》的艺术水平的  相似文献   
9.
朱老师:我在贵校参加高考,每场考试前听到广播里宣讲有关事项时,niantie、niantie个没完,那个词念“粘贴”(zhantie)吧?想不到今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第一道题第一个词就是考“粘贴”的“粘”字的读音,题目上标“zhan”音要我们判别对错,幸亏试题同一选项中第二词“玷污”的“玷(dian)”标了一个明显的错音“zhan”,我才没选错,要不,我真为难了。  相似文献   
10.
珍爱诗心     
笔者在《中学语文报》2003年9月8日第6版刊载的《文学作伴好成长》中写道:“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代被扼杀了诗心,他就也许一辈子难以写出一句好诗。”最近从某市一所省重点中学回家度假的侄子跟我反唇相讥:“我们老师说,诗歌课文不重要的,考试也不会考。她要我们别去尝试写诗。第一单元的诗歌课文,她上课时只是稍微提一下。”侄子还说他们的老师怎么怎么了得:刚教过高三文科班。我听了大不以为然。只要不迷信,学生信奉老师无可非议,老师介绍自己的“得意之作”以便树立应有的声望,也无可厚非。但这位老师对诗的蔑视,对学生诗心的扼杀,对上百个(这位老师任教两个班)刚进入高一的十六七岁的如花如诗的少男少女语文学习的负面影响,使我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