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6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写在读者心版上的人格芬芳──论马华诗人田思及其诗作朱立立田思,是马华文坛最优秀的诗人之一,读他的诗文,我感受最深切的是其中闪烁的人格光辉和蕴含着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格力量源自正直善良朴素谦诚的品性,而这种人文精神则体现在博大深邃的爱心和悲悯忧患的社会关...  相似文献   
2.
诗人常常是寓言家,但决不仅仅是那种传统意义上道德故事的制作者。诗人往往凭灵光闪烁的感觉带动充满感性的语言,最终水到渠成地显现生命的抽象意义。美籍华人作家非马在一首题为《今天的阳光很好》的诗作中,借画家特有的视角洞察生存现实的表象及实质,以画面的自然发展巧妙地完成了一则寓言的抽象。诗歌首先以从容不迫的笔调娓娓展开了一幅令人心悦神怡的画卷,“蓝天”、“白云”、“小鸟”、“绿树”以及“蹦跳的松鼠”和“金色的阳光”,一系列光明亮丽生机勃勃的意象喻示了人类纯朴动人的理想;然而画家对此却陷入了疑惑,现实生活的  相似文献   
3.
台湾文学研究前沿问题(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专辑集中讨论了台湾文学研究的一系列前沿问题:当前台湾文学的主流;“重写台湾文学史”;台湾文学的史料发掘的意义;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现状与新空间的展开;“现代性”与台湾文学研究;分析台湾文论的后结构转型及其影响;提出从文本的语言形态进入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究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论新加坡诗人郭永秀的诗歌创作朱立立郭永秀1951年生于广东澄海,7岁到新加坡,60年代未开始写作,70年代转而从事音乐工作,80年代后重拾诗笔,出版有诗集《掌纹》(1983)、《筷子的故事》(1989)。从以下众多评论者的评述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郭永秀...  相似文献   
5.
回归女性生命的家园──论钟晓阳的《腐朽与期待》朱立立香港著名散文作家兼学者小思女士(卢伟銮)曾经说过,钟晓阳的作品介于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如果读过晓阳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的作品,就会发现小思的看法是中肯而准确的。香港这座文化内涵复杂的现代都市,...  相似文献   
6.
时间:1999年10月13日午后地点:泉州华侨大学洛夫先生,您自18岁发表第一首诗《秋风》,迄今已走过半个世纪与诗同行的风雨历程。几十年的诗歌创作过程中,您一直追求自我突破,诗风及创作理念发生了多次转变,显示出一个现代诗人执着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诗人常因时代思潮的演进、社会结构的改变、岁月递膻所引发的内心变化,以及个人生活形态的转变,而产生不同的美学信念,不同的感受强度和思考深度,随之必然会调整他的语言和表达策略。我从早期拥抱现代主义的狂热,中期对传统价值的重估与反思,晚近抒发乡愁,关怀大中国,落实真实…  相似文献   
7.
香港年轻女作家钟晓阳自十八岁时推出长篇小说《停车暂借问》(赵宁静的传奇)以来,又陆续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流年》、《爱妻》、《哀歌》及散文集《细说》。她的作品执着于表现现代都市人的情感悲剧和文化困境,敏感独特的女性体验更使她的作品成为飘浮无根的当代都市女性的感觉世界;而她的文采被誉为“于新颖间保存古典诗情”,“感性和知性相结合,勇于出入新  相似文献   
8.
杨骚以诗见长,也以诗闻名,然而首先唤起我亲切之感的却是他的散文《十日糊记》。随着这篇糊记的展开,我们可以感到一个真实的人的存在,他在失望中渴求着光明,在绝境里挣扎着逃离,在悲已伤世的同时又怀恋着爱的温情,你完全可以说,这是一个弱者的形象,这是一个穷困无依的落泊书生;然而你却无法规避这个弱者真率朴质的倾诉中的那种震慑人心的力量,那便是一个置身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痛苦彷徨的文人的真性情。或许,正因为这股清新如春风扑面的“真性情”的流露,才使我有兴趣重新考察杨骚其诗其文及其人。  相似文献   
9.
陈芳明是90年代以来台湾本土化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本文以其长文<鲁迅在台湾>一文为个案进行细致辨析,认为其意识形态的偏颇严重损害了其鲁迅研究的学术性和客观性,而这种意识形态偏见影响下的"学术研究"在当今台湾学术界并非孤立的现象,值得两岸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0.
“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1996年4月23日至25日,“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于南京举行。这次盛会云集了海内外华文文学作家及专家学者167人,其中境外代表42人,大陆代表125人。张炯、曾敏之等人主持大会,犁青、罗兰、许世旭、杜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