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的素质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商品化”、“功利化”的思想道德和腐朽的“师德尊严”思想道德。教师的道德素质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 ,急需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自春秋始,便有官学与私学两大传统,官学主要从属于“政统”,私学则主要代表“道统”.书院的兴衰,取决于在中西文化交会的大背景下,能否担当并完成中国文化传承与中西会通、综合创新的使命.书院之兴在大师,大师之成在书院,纷乱的历史表象深处,乃是中国文化生命与精神发展的必然规律与内在需求.书院复兴的前途与命运亦将取决于此.  相似文献   
3.
物理学的原创之思只有在历史的真实中才是富于生命的,对它的研究引人入胜,富于启发。科学史中有几个问题,笔者萦环于心,久久未得解答,而一旦找到答案,恰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感悟颇多。今将其中三个问题作为“公案”公诸于下,愿为引玉之砖,与同行切磋。这三个问题是:1、自古希腊以来天文学的水晶球体系是何时、如何突破的?这牵涉到经典力学体系建构的历史起点问题。2、解决热力学中的汤姆逊问题——焦耳实验与卡诺理论矛盾的是谁?如何解决的?这关系到热力学两大定律的理论奠基问题。3、爱因斯坦与玻尔争论的根源何在?或许,这些问题将把我们引向——不仅是对未来科学的发展,而且也是对科学哲学及其发展方向的更为深刻的沉思。  相似文献   
4.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女性一生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女婴、女童、女生、母亲、祖母。女性在教育中的地位包括自身所受的教育和对后代的教育,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探究女性从出生到晚年每阶段“生命周期的健康密码”,能更深刻地认识女性教育与文明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女性观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教育体系、社会价值判断和审美导向。女性在哲学殿堂中的地位是妇女解放的学术尺度,也是哲学繁荣解放的天然尺度。21世纪的女性研究和妇女解放运动,应该在多元文化对话中创造和谐发展的女性新世界、人类新文明。  相似文献   
5.
从世界前沿的发展来看,MOOCs有三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即把线上线下(020)的课程创新与体验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学科的特点和差异;注重方法的探索及方法论的创新。如何将三者有效整合,是当前推动MOOCs研究与实践深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特意把圣塔菲研究所开设的两门MOOCs课程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基于跨学科的方法论视角、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在网络课程新时空中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体验、不同背景学习者之间的优势互补,揭示了信息时代建立教学相长、能者为师之新型师生关系和跨学科师生团队的重要性。特别是复杂性研究中所使用的建模工具NetLogo,此类“新工具”在网络课程新时空中开展跨学科研究和研究性学习的独特作用。Moocs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复杂性研究、尤其是自组织理论等新思维及其方法论在MooCs研究乃至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日益凸显,若以此指导MooCs与现实课堂的双向互动、协同创新,对实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大学教学创新发展绕不过去的壁垒,大学课堂向何处去?这是21世纪大学创新发展必须回答的时代难题和攻坚战。本文对工业文明土壤中产生的传统课堂进行了深刻剖析,对当代大学改革前沿涌现的课程创新、课堂创新之典型个案进行了深层次评介,揭示了当今世界范围内传统课堂向高效学堂转型的历史潮流和大趋势。作者基于对信息时代大学学习方式创新的长期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智慧,融会东西方大学精神,吸纳当代非线性科学理念与方法论,提出了"太极学堂"这一新理念,主张在网络课程与现实课程、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的双向建构、"太极运转"中,使中国大学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太极学堂"以"诚信"为本,以信息技术和学习科学为两大杠杆,以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为目标,是信息时代大学课程与教学创新的孵化器,从中可生长出大学的优秀课程、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本文介绍了"太极学堂"工程设计的思路及其在南京大学本科教学创新中的初步探索,提出了"变消费式学习为生产式、创造式学习"的构想,提出了"化整为零"的大学学习评价和网络课程开发之新思路,提出了"零存整取"的高校"学分银行"新模式,形成了21世纪大学课堂教学创新发展的一种整体战略。  相似文献   
7.
任何名词概念只能在文化整体中被理解。近代以来,中西语言互释中的格义与反格义,导致了关于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无"之争。在对中西文化中几个基本名词概念的互释——形而上学与metaphysica,本体,本体论与noumena,ontology,自然科学与natural science进行初步反思与澄清的基础上,给出中西科学文化源流:从文字语言与思维方式,超越类型与文化取向,学问或哲学体系、科学性质与研究方法的大略对照与简要说明。以图抛砖引玉,有待来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科学研究模型及其体系具有“形而中”的性质,形而中既非道,也非器,而是象。象乃道的隐性显现,乃器的直接生成之源。依此观之,西方传统科学属于以“心物二分”为前提而产生的原子论为基础的构成论研究传统,可谓“机械式”的“器物学”,长于分析和机械制造;而中国传统科学属于以“心物合一”为前提而产生的“气象学”为基础的生成论的研究传统,长于对生命和整体的把握。二者是彼此独立的两大科学传统。中国传统科学在近代的命运,不是被证伪,而是被打败。世界未来科学的发展,将取决于中西两大科学传统的会通与互补。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的存在价值及其地位作出恰当的评价,才能在中国文化现代发展中摆正中国传统科学的位置,才能在世界文化和世界科学的未来发展中,做出中华民族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 再过10年,人类将步入21世纪。在回顾20世纪科学的巨大进展时,在展望新世纪科学、哲学、文化、教育的发展前景时,人们都会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关注由比利时化学物理学家普里戈金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对普里戈金及其耗散结构理论的评介已有不少,本文仅想从时代高度阐述耗散结构理论在20世纪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并着重探讨这一理论所导致的科学观念变革及其对世纪转换年代哲学与文化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周易自然哲学具有数理的客观基础,王介南发现洛书数字模式正是“自然数的自发自组织结构”,李曙华将其中两个定理修正推广为“消减归元术”与“乘方增长术”,说明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之源在周易,而其关键正是吴文俊所提出的中国数学的基本特征——机械化算法体系。从而进一步证明中国数学不属于公理化演绎体系的西方代数、几何,而是中国的数字算法与数字图像的统一。随着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数学的优越性日益明显,吴文俊正是直接继承中国数学传统,一举突破计算机机器证明问题,为中国数学开辟了自主创新之道。王介南先生《洛书.终极理论——一个单独的公式》一书发掘并发展了河洛、周易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国数学之渊源,而且为解决当代科学问题提供了独到思路与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