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前期是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除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制约之外,还受着主体的实践水平、认识水平和客观事物本身复杂状况等认识条件的限制,从而在理论探索中出现以下四种情形:第一,认识上的不确定或无把握性,即在取得一种认识成果之后,往往不够坚定,不够牢固,甚至发生反复;第二,往往越过真理的界限而走向错误,即把比较正确的认识做了过分的强调和发挥,结果反而走上了错误的认识路径;第三,在认识客体方面对于探索的主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在认识主体方面不善于发挥集体探索的力量;第四,未能从系统论的视角来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从而也就没有形成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由于认识上存在盲目性,发生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也就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系统论的方法,中国的城市文化可归于总的文化系统中属于精神文化子系统的具有先进文化特点的地域文化;中国的城市竞争力可以由物质竞争力、政治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生态环境竞争力四个要素集合构成,而城市的竞争力不但对于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政治竞争力和生态环境竞争力具有巨大促进作用,而且本身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文化建设第一层面的体系由挖掘和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建设城市文化设施和景观、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培养城市文化队伍、创作城市文化作品和开展城市文化活动六个要素组成。由城市文化内涵体系、城市文化对城市竞争力贡献内涵体系和城市文化建设内涵体系相互交叉和互为经纬而形成的三维立体关系,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在城市竞争力视野下开展城市文化建设的完整框架。这种建构无论对于运用文化的力量来打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还是以城市竞争力的视野开展城市文化建设,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确切表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今天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成为人们解释和研究中国新旧民主革命时期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可是,似乎很少有人问及或探究这一概念是怎样提出和确定的.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认识从模糊到逐渐清晰再到确切概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曾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笔者拟根据有关史料,对此作一番初步考证和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为共产主义的事业奋斗,同时,他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一生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幸福和富强而斗争.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他对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做了许多重要论述,使之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考察邓小平一生的爱国主义实践和研究《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要从实质和语词两个意义上来确定其定义;要将其解析为一般基础性理论、具体应用性理论和直接操作性理论三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在党的十四大获得确立、十五大正式写入党章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从核心内容和理论体系两个视角来理解其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被党的十七大写进党章,尽管未将其称为"行动指南",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实际已经成为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哲学思维见长的政党,在80年的奋斗历程中,党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具有自己政党特色和相对独立体系的哲学思想。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党创立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哲学思想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都凝聚者深邃的哲学思想的底蕴,回顾党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对于在新的世纪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0年代前期,围绕农业合作化问题,党和国家的领导层中曾发生过三次争论,即1951年围绕山西发展农业互助合作社的毛、刘之争;1953年围绕纠正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急躁冒进倾向的毛、邓之争;1955年夏围绕农村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的第二次毛、邓之争。争论的结局是稳步前进的意见受到批评和否定,急于求成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结局,包括形成这种结局的方式方法,对党和国家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步伐一再加快,带动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的猛烈加快,脱离了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开建国后“左”倾错误之先河,并给党内的政治生活投下了阴影  相似文献   
8.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使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以后,对这一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探讨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据不完全统计,6年多来发表的专题论文有物多篇,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石仲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龚育之(线索与阶段一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问题)川、祝福恩(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童宛书和廖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杨青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和…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研究会子四月五日至九日在沧州市举行了第二届年会。来自全省中学、县市教研人员和高等师范院校的九十六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年会以贯彻十二大精神,改革语文教学为中心,围绕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个专题,着重在文  相似文献   
10.
对社会主义建设前期的历史错误进行深刻反思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发端于1975年全面整顿时期对“文革”错误的纠正;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构建起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初步框架,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在1978至1992年邓小平理论走向完善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历史错误的充分鉴戒。邓小平在对历史错误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彻底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