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通过中越疆界形成的历史总结,认为中越之间自宋代方出现国家边界问题,历元明清三朝,云南毗越边地民族与中越疆界变迁存在着历史互动关系,二者可视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中缅疆界变迁过程中,曾经存在"既不属中,也不属缅"的若干地方,是为"瓯脱"地。在中缅国家关系互动历史背景下的边疆变迁过程中,有的"瓯脱"地为中方所有,有的则为缅甸控制,并在双方划界后固定下来。中缅间"瓯脱"地的最终归属结果反映了双方力量(包括近代缅甸主权流失后的第三国力量)消长情况,说明边疆地区的稳固不仅与国内的政治形势密切相连,同时也受外部世界的干扰,至今亦然。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双版纳与老挝北部的民族多属于傣语支民族,与中缅中越关系相比较,中老历史关系的核心是和平友好。本文认为.元明清时期老挝地区与中国属藩属关系,其中清朝时期南掌与中国的藩属关系尤为明显。元明清时期在老挝地区的土司设制仅属形式.而中国并未对老挝行使国家主权。中老边界是随着澜沧王国的形成而产生的,此前双方没有明确的国家疆界,澜沧王国的建立使之与中国有了边界问题。此后。中老进入国家疆界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过程。而中老边界的确认则由中法以条约形式确认。  相似文献   
4.
罗氏鬼国是南宋时一个以“乌蛮”为主体民族兼有其它族群的弱小民族政权,在蒙元征大理迂攻南宋后归属于元。本文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在强调罗氏鬼国是一个民族政权的基础上,拟对蒙元征讨罗氏鬼国事略及相关民族关系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概念中的"西部",除地理泛指外,主要突出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意蕴。西部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难度较大,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这是略显笼统的共识。从生产力诸要素的具体铺展看,关键障碍在于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力偏弱;直接障碍在于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克服生态赤字能力不足;普遍障碍在于西部民族地区制度能力偏低。  相似文献   
6.
云南疆界从“边缘”地区、比较模糊的边疆至近现代国家主权层面的边界形成,与封建统治者处理边疆问题的立场相关,同时与边疆地区各民族的自我整合有关。云南疆界的形成发展变迁促成跨境民族的形成。在清后期勘定疆界过程中,边境地区民族完成了“民族”的真正转换,边疆民族“中华民族”的意识与疆界勘定关系密切,只是在国家互动关系下未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