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李渔《芙蕖》) 高中语文第一册对这篇课文的注释中,将“群葩当令时”注释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正当时令”。这个注释表面看来,通顺明白,但将其放在全句的译文中去,即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它们开花前和开花后,是人们经过不会过问,无人欣赏的时候”。全句语意显然别扭不通。这个问题出在对“当令”二  相似文献   
2.
如何确定课文教学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李茂林课文教学的“关键” ,是课文的文字表层意义与深层思想感情交融的枢纽点。它对课文的教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么 ,如何确定课文教学的“关键”呢?对富于情感表达的课文 ,抓情感的聚焦点。情感聚焦的“关键” ,可能是字词 ,也可能是一句话或一段话。如《难忘的一课》中 ,反复出现三次的“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就是全文思想感情的聚焦点。抓好这句话出现时的相关情境的教学 ,就抓住了理解全文的纲要对反映社会人事矛盾为主的课文 ,抓矛盾的聚焦点。如《草船借箭》中 ,诸葛亮与周瑜之间 ,交战的曹吴之间的矛盾 ,都聚焦到“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