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絮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式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刊上,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关注。一是因为它的篇幅小.一篇花絮,多则几百字,少则百余字,却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抓住生活中的“一瞬间”发生的富有情趣的  相似文献   
2.
在首届“现场短新闻”颁奖大会上,李瑞环同志指出,我们的新闻宣传“要努力做到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使人们感到我们的宣传和蔼可亲,使读者、观众、听众感、到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关心,而不是使人家看见你就讨厌,看见你就跑。现在开展的‘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有利于解决好这个问题。”什么是现场短新闻,我想是否可以这样表述:用最精炼简洁的语言,具体鲜明的形象,来迅速传递一个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片断的纪实性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学以文史哲相融的形态,以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的体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三代文化发展的结果。它关注人生,寓理于形象中;勇于创新,完善了叙事、论辩的体制;鲜明的特征,形成优秀的传统,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歌杂有五、七言或民间五、七言歌谣,溯其源则年代久远,而中国文人五言诗的产生则在西汉初,并非始于东汉班固的《咏史诗》,中国文人七言诗的雏形也产生于西汉,并非始于曹丕的《燕歌行》。文人五、七言诗发展至汉末,各种艺术技巧基本成熟,它上承诗骚体,下启永明体,惠及近体,完成了中古诗歌的重大转型,对后世格律诗的产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这就决定了新闻写作的基本手法是客观手法。但是,新闻作品中能否抒情? 从新闻写作的实践看,新闻中恰当的抒情,不仅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情趣,而且能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具体说来,新闻中的抒情有以下作用: ——通过抒情,可以更真实、更深刻地表现新闻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欢欣、厌恶等心理活动。1987年全国获奖好新闻《九岁小学生夏斐竟被母亲活活打死》一文中,在交代了小学生夏斐因期末考试两门成绩没有达到90分,竟被其母亲活活打死这一事件后,写道: 现在,年仅九岁的小夏斐一个人静静地躺在了一间空房子里,身上带着母亲用铁制三角木锉打下  相似文献   
6.
细节,是新闻报道的血肉。正如穆青同志所说的,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在短新闻中,细节对刻划人物性格,深化报道主题,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可信性,显得尤为重要。 细节在短新闻中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能生动、具体、深刻地说明问题,一个精彩的细节往往胜过作者的许多议论和渲染的笔墨,使报道篇幅更有份量。  相似文献   
7.
所谓白描,是指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以简炼、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事物或人物的形象,传达出细致的精神的一种描写方法。鲁迅先生把这种写作方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把白描手法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去,可使新闻作品既简明扼要,又生动形象。白描有“静态白描”和“动态白描”之分。静态白描就是抓住报道对象的环境、景象或人物身体的特征等,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直截了当地去描写。  相似文献   
8.
杨公骥生于国难时期,青少年时就奔赴延安寻求救国真理。后来成为中国当代著名的社会科学家,在文学、史学、哲学诸人文社会学科,尤其在中国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用他的人格与学养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他的鲜明特点,就是能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研究与教学,见解卓异,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9.
幽默是一种美,一种智慧。运用幽默手法写新闻,不仅能使新闻作品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而且还能给读者以思索、回味的余地,使读者受到教益,得到美的满足。如何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幽默呢? 善于捕捉新闻事实和新闻事件本身具有的幽默感,使新闻作品幽默起来。比如,晚报登载过这样一则消息:1987年5月,张爱萍同志出国访问。途经开罗,参观苏伊士运河。午餐时,张爱萍同志要新华社记者给  相似文献   
10.
学校多年来在办学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严重制约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 ,学校从体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