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口译过程主要由原语听辨、理解和译语复述三大环节组成,其中对原语的听辨是口译的基础,之后的两个环节依此才能得以展开;而对原语的理解则是口译的核心,理解的核心又是意义,辅之以逻辑关系、语外信息等技术。因此意义连接了听辨和理解连个程序,在口译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详细描写听辨、意义和理解的要素、过程及各自的层次,最终说明了三者的运作机理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翻译标准在很长时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等,这种对等可以看作翻译过程中某一方面的等值不变。文章从翻译史演进的角度探讨"对等"范畴从古至今的变迁,从古代字对字的死译到后来较为灵活的意译,再到现代的多元系统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后殖民翻译理论等,都在寻求文本中某些方面的对应。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深度感、历史感和主体性之后进入了一个"杂语"的时代。巴赫金的"复调"之义正在于此,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声音彼此相互对话交流。后殖民文学代表人物J.M.库切借助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通过杂糅了虚构与非虚构,在《凶年纪事》中以其独特叙述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声部的世界,使作品极端地体现其复调话语无限的空间维度。  相似文献   
4.
在最近50年中,西方翻译理论呈现突飞猛进式的发展,中国学者在借鉴生态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也创造性地提出了翻译生态学,对译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生态学中的生物节律给予译者关注自身及翻译节律的启示,限制性因子定律对翻译团体乃至翻译生态系统的发展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耐性定律和最适度原说明翻译时“度”的把握尤为重要,边缘效应印证了当前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质,花盆效应则给予翻译学科建设以巨大的指导。通过这些定律与翻译不同层面的关系,解决当前翻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从翻译生态学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并最终促进译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记忆在口译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成功与否关乎口译工作的成败,对其组成和运作方式的认识对口译研究和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首先对在口译工作中有效力的三种记忆模式进行了划分,阐述了各种记忆类别的特点和实验研究发现,由此揭示出不同记忆模式组成的记忆机制的运作方式。在此基础之上,论述了口译笔记的特点及其不可或缺性,说明这也是口译记忆的一大组成要素。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翻译学而言,美学模式可以说是翻译学的重要模式之一,原因是美学模式能最充分地反映汉语的本质特点和中华文化的本质特点。中国的翻译美学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美学,从原始社会至各个朝代推陈出新,其踪迹遍布《周易》、《老子》、《庄子》等经典。严复、傅雷、钱钟书的翻译学理论也无一不是在借鉴传统哲学美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7.
口译研究是译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鉴于其瞬时性和对其他学科的依赖性又是译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在全球化、脑科学、语言学的带动下,口译研究取得实质进展。其神秘色彩被渐渐被剥落,但又显现出口译学科的极端复杂性。长期以来西方口译研究一直在该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中国口译界则积极吸收其理论成果,步伐紧随其后,但仍未能摆脱"跟随"实质。近年来中国口译研究在积极寻求"走出去"之路,逐渐形成了稍具中国特色的口译体系。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是一种文艺创作活动,在翻译文学文本时既需要传递其信息价值,又要传达其美学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有三大手法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增减法、异化法和译者灵感现象。增减法的渊源通过对美学接受论和伊瑟尔阅读理论的论述得以明证,康德提出的人类“共通感”的理论则为异化翻译法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提供了支持,而柏拉图和黑格尔的灵感论则与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灵感现象相关。通过以上论证,最终说明文学翻译中运用的上述手法和现象有法可依、有理可据,它们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