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史记》不但是史学和文学著作,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分析,进行了哲学思考,对历史人物命运的评价可谓精当。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让笔者质疑。笔者认为韩信的死因,不仅来自于他性格上的自负其能,更来自于其“愚信”和不敢担当的“奴仆心态”。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著名的古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史地位的确立有一个传播的过程,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我们有必要对其接受过程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本文试图将唐人对柳索元的接受做一梳理,特选取韩愈、刘禹锡、吴武陵、刘昫为代表,将柳宗元的为人为文做深入的透视,探讨读者接受的深层原因,用历史的眼光透视柳宗元,力图建构动态的柳宗元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著名的古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史地位的确立有一个传播的过程,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我们有必要对其接受过程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本文试图将唐人对柳索元的接受做一梳理,特选取韩愈、刘禹锡、吴武陵、刘昫为代表,将柳宗元的为人为文做深入的透视,探讨读者接受的深层原因,用历史的眼光透视柳宗元,力图建构动态的柳宗元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4.
孔子与尼采在淑世精神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孔子为维护封建秩序,在对封建纲常的坚守中显示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尼采则在对现代文明和基督教的批判中,显示对现世的热爱。二者都忠实于现实生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深层的社会责任感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