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中国文人多悲,自古皆然。本文从文学承传层面阐释了中国历代文人悲情文化的类别和发展脉络,以屈原的高亢旷美和宋玉的清怨凄苦为发端,演绎成为陶渊明式的飘逸超脱、杜甫式的沉郁悲壮和苏轼式的清怨旷达三种具有典型化的悲情风范,折射出文士悲情的集体化心路,并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当代文人群体行进中的冲突和选择。  相似文献   
2.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着诸多缺失,表现为文化底蕴的浅乏、价值体系的混杂、心理素质的脆弱等各方面。高职院校确立职业教育人文为先的新理念,进而建构学生人文化的生活世界,同时发挥教师文化精神的作用,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人文精神的重要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淡水”意象丰富而复杂。章从名人对“淡水”人体验出发,探讨“淡水”化起源和传统儒道化对“淡水”情结的深层影响,并具体分析了人“淡水”体验的几种个别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以创作方法的差异而将文学风貌归结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类型。本文拟从创作主体的人文价值精神风貌的迥异出发,而将中国古典文学划分为豪放与婉约两类,并着重论述豪放风格中的两种类型:以李白、苏拭为代表的悟道型和以杜甫、陆游为代表的守望型。同时深层次解读蕴藏其中的哲学主体,观照历代文人的行进态势。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时空错乱,历来存在解释式肯定和宽容式否定两种误读.文章从曹雪芹严峻的生活时代和历史承传中文人独具悲情特征出发,认为<红楼梦>中出现的时空错乱是作者在深厚的传统文化浸染下的有意为之.同时努力探讨这种无奈之举的悲情意识,以及源于生命感悟的自我审视.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粹表达。文章从古典诗词与文化传承出发,以经典个案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探讨古诗词言语教学中的文化体现,促进学生整体的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语文教育备受关注与责难.本文从语文教育的传统理念出发,以教育者的角色转换、教学内容主体的转变、学习理论的变革三方面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当前语文教育的多重困惑及其对策思考,旨在激发业内人士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促进语文教育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