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阿Q和堂吉诃德这两个艺术形象在他们各具特性的血肉之躯中却包裹着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灵魂(即人类的共同经验和体验),因而,这两个艺术形象不仅以独特的面貌为人们所区别,同时还能从某些思想行为的特点中,以及在美学性格的塑造上,显示出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近作《檀香刑》被认为是体现其努力转向民间立场的一次重大尝试,但是其民间立场因为带有鲜明的个性而引起了关于小说中历史、刑罚和爱欲的争论。本文认为《檀香刑》实际上体现的是莫言带有强烈知识分子批判眼光的民间立场,是莫言一贯的民族悲剧、民族根性和民族生命力主题的重申,是一种莫言式的民间立场。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高职学报因为高职院校科研人员能力的制约,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办刊特色不鲜明,影响因子较低,编辑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办刊经费不足等原因,造成高职学报稿源量少质差的状况.要从根本上提升高职学报的办刊质量,必须从多措并举留住校内稿源,办出特色,提升学报影响,吸纳稿源,强化编辑危机感、责任感等方面来改变现有高职学报稿源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故事新编》文体文类的复杂性,与鲁迅自觉追求荒诞感的营造是分不开的。其荒诞感主要通过古今杂糅的时空塑造,否定式的小说情节、结构模式,“油滑”的笔法表现出来,我们从《起死》篇的个案分析中,可以见出荒诞书写的深层意蕴:对庄子“无是非观”思想的解构式审视;指刺现实并加以批判;对启蒙的反省和追问。  相似文献   
6.
早在抗战前期,吴兴华诗就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随后由大陆至香港、台湾,引起了很大反响。20世纪80年代早、中期对吴诗文本的细读与历史探因,将吴兴华诗歌研究的“明朗声音,,又以回忆录与文本研究的方式重新传达出来。新世纪对吴诗由文本深入到内质、由形式探悉到核心的纯文本研究方式也有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建立高职生综合素质测评基地,是由高职学院的性质所决定,是高职生顺利就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它有助于改变高职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状况,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格局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余华注重刻画孤独,展示人生鬼态,揭示出人性的丑恶。但又充满了家园之恋、故土情结和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在揭示一定的宿命主题时,以抒情的笔调讴歌了生命的价值,用流水的意象表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那种关怀是热烈、饱满而又奔放的。  相似文献   
9.
李宪乔是清代高密诗派的代表性作家。其诗学思想兼取唐、宋派的优点,而又不失自我,表现出了一定的超越精神。一方面,他强调诗言志为诗人安身立命之处,另一方面,又重视性情,反对诗分唐宋、四唐。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他主张转益多师,“舍皮得骨”。此外,他还继承了辨味理论,推崇“不一字,尽得风流”的诗歌境界。  相似文献   
10.
复旦大学中文系张虹倩在《也论“教”的使役和被动之间的转换》一文中指出:使役动词“教”由“教唆”义演变为一般意义上的使令动词,继而又发展成为表被动的介词。“教”的被动用法萌芽于初唐,发展于中晚唐,至宋代已为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