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①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是《资本论》的“基本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它对于我国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社会经济形态不是一个“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活的机体马克思不是抽象地一般地考察社会经济形态,而是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作为《资本论》研究的主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考察,同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同。从作为资产阶级科学的古典学派,到当代垄断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由于他们的阶级偏见,总是把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形式。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这种非历史主义的唯心史观,强调指出,他既不用玫瑰色来描绘资本家,也不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看成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技的进步,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千锤百炼,与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道路。历史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不可战胜的真理。  相似文献   
3.
论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的社会责任伦理包括经济责任伦理、法律责任伦理和环境责任伦理三个方面。企业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具有经济和伦理的“双重人格”,因此必须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伦理评价。企业承担法律责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法律属于制度范畴,具有他律性和效益性。企业要把履行法律责任的行为上升到法律道德意识的高度去认识,变法律的他律为道德自律。对环保的态度已成为衡量当代人类道德水平的试金石,也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私营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私营经济的问题,人们在认识上还不一致。本文试从几个方面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提出的“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速度规律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要加快经济发展,但“不要勉强追求太高的速度”;“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发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如何建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范畴体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关于《资本论》范畴的类型及其使用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个宏大而严谨的概念和范畴的科学体系。根据列宁关于经济范畴分为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和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学习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批判,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就是历史发展的真正趋势。马恩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确立,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历史规律。虽然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时代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交换、竞争和分配三个方面的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交换的历史性;交换的“平等的规定”性;交换的“自由的规定”性;交换平等自由性的经济根源;交换的不平等性。二、竞争范畴;竞争的商品经济性质;竞争的伦理表现;竞争与资本。三、分配公平与否的判断尺度;分配公平的历史性;分配中的异化现象;分配公平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0.
经济危机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就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论述作一粗略的分析,以求指正。经济危机的第一种表现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第十七章中,通过批判李嘉图否认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错误理论,阐明了经济危机的第一种表现形式,即由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所引起的普遍生产过剩的危机。李嘉图的危机理论,是以“产品只是用产品购买”这一庸俗的“萨伊公式”为基础的。李嘉图断言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和消费之间、供给和需求之间、卖者和买者之间会经常地保持平衡,因而不可能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