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在从军事科技转至文化精神的求学历程中,鲁迅时刻警惕科学主义者盲目追求实用效益对于民族精神的无益甚至损害,并将人的研索精神和实践力量推到人们面前.强调文明的发展应是精神为先,重视对个人心性的选择——这是鲁迅之区别于中国以往旧式知识分子的本质性因素,也表明其思想脉络在留日时期已从根本上与洋务派知识分子分道扬镳.青年鲁迅正是异常敏锐地看到了科学背后“人”之精神作为社会发展原动力的本质,因而不绝呼号“立人”作为其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命题,并终其一生都在实践这个梦想.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思维导图在初中阅读教学的应用过程出发,探讨了思维导图绘制的一般过程。分析了思维导图在不同文体中的应用,主要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等不同文体出发展开案例分析,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引领学生构建课文思维导图以及如何评价完善学生的思维导图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幼年时期的鲁迅在绍兴古越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对中国民间"无常"、"女吊"鬼的偏爱,日后东渡扶桑又对西方精神界的恶魔派诗人、哲人产生了强烈的精神认同,这一先后承续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从中国"鬼"到西方"魔","无常-女吊"与"尼采-托尔斯泰"在精神气质上的结合发展了鲁迅思想中"个人-人道"的张力场,彰显了他在文化思想接受上一脉相承的叛逆性气质--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在这一基础上实现了跨越性的契合.  相似文献   
4.
与当时一些政治家、实业家为了救国而置个人觉醒于不顾,或是革命者以牺牲个人生命为代价的急功近利不同,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从一开始就抓住了“神思”这个关键,将个人精神的觉醒作为启蒙的终极目标.“立人”是他早期为中国寻求到的建立现代“人国”的唯一途径;文艺则是其“立人”思想的践行之途.从“立人”至“立心”转化的文艺观,其中有西方思潮的影响在,但总体上是他建立在真切感受本民族生存现状、深刻省思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   
5.
美国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认为主要的艺术观念类型(包括文学观念类型)——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是以对"文学四要素"——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之间关系的不同切入点为划分标准的。以此理论作为观照,可以看到鲁迅与梁启超社会实用的文学观、王国维艺术审美的文学观之间明显的不同。鲁迅的文学观高扬"作家"这一文学活动的主体,突出"立人"的精神内核,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因为外来思潮的变化而改变"以人为根本"的文学理想和创作坚持。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著述蕴含着庞大、丰富的人学因子,构成了一个自足的人学世界。从鲁迅正视现实、关怀当下的"生存论"时间观出发,挖掘其注重作家主体人格力量的"立人"文艺思想,深入其内部考察鲁迅的四维人学思想框架:以科学去蒙昧,以信仰树尊严,以个性行人道,以思想立精神。人学视角是一把利刃,可以剖开鲁迅研究的诸多难题,也能将鲁迅关于人的发展观念步骤化、具体化,以借鉴其进步意义和促进中国人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陆丰皮影戏的来源、艺术形态出发,对陆丰皮影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人文价值进行剖析,同时阐述了陆丰皮影所面临的外来文化冲击、传承、资金、知名度和艺术创新上的窘境,借此提出陆丰皮影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