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诠释学理论的研究离不开人文科学的视野。对于以探讨“精神”问题为依归的“精神诠释学”来说,它同样脱离不开作为“精神人文学”的研究视野,即以“天人感应”作为它诠释“性与天道”的诠释学基本原理。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精神诠释学以“道—言—智—境”的方式展开其诠释学思想观念的行程。这方面,中国哲学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诠释学思想与实践经验。“道—言—智—境”不仅是中国哲学诠释学特有的诠释学运思逻辑,它还具有先验的普遍性,同样可以用来观察与透视以基督教神学诠释学为代表的西方精神诠释学类型。中国精神诠释学采取的是“由圣而神”的诠释学思想路线,而西方基督教神学诠释学走的是“由神而圣”的诠释学研究进路。虽然这两种诠释学的理论出发点与诠释思路不同,但这不妨碍它们都是将作为宇宙之最高终极存在的“神圣精神”作为自己诠释的最高目标。从而,中西两大精神诠释学传统终在诠释学的“终点”和“登顶处”相通与相逢。  相似文献   
2.
儒家经济文化思想漫谈:“义利之辨”胡伟希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开篇就讲,"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一段时间以来,孔孟的这些言论很为人们所诟病,以为儒家思想将义与利对立,与现代经济生活格格不入。其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下面试...  相似文献   
3.
宗教之所以为人接受,在于它的悲悯品格。悲悯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人有一种无可释怀的追求与那宇宙终极实在合一的宗教性形而上学冲动,在这种追求宗教性形而上学冲动的过程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冲突,由之而体会到人类生存的普遍性苦难与悲剧性命运,故悲悯其实是对整个人类之无法排遣的悲剧性命运的悲悯。悲悯根植于人的形而上学本性中,属于人的"共通感",人通过悲悯而体悟到他的群体性。宗教信仰赋予悲悯以实践的品格,即救赎之爱意味着宽恕与牺牲。  相似文献   
4.
原言     
象思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普遍方式,但象思维的表达须借助语言。与两种象思维相对应,语言可以区分为量言与性言。量言强调世界之有分别,其语言的建构遵循“同构性四原则”:对应原则、赋值原则、关系原则与形式化原则。性言强调世界之无分别,其重要形式是意象语言,它属于“比兴思维”,其语言的建构体现情景原则、超越原则、联想原则、意味原则、象征原则。量言与性言均属于语言的“特异化”,人们在平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是“日常语言”。日常语言具有不同的意义空间与意味层次,从本质上看,它才是一种可以言说形上世界与形下世界合一的“中观”语言。  相似文献   
5.
本文站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立场,对于冯友兰的新理学如何理解、改造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观点和方法进行了阐述.新理学充分肯定了分析方法对于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引申和评析维也纳学派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想观点,试图运用逻辑分析方法重建形而上学,这种努力是否成功尚是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略论严复的天演论道德观及其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严复进化论思想的研究往往从社会政治史的角度出发,本文站在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严复建立了一种新的天演论道德观,突破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框架,这就是从心学到群学、从人性论到进化论、从修己论到功利论、从善恶论到苦乐论,对于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的历史性变迁具有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乌托邦型公共知识分子的出场与大步登上历史舞台 ,是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历史的奇观 :它开始是乌托邦观念的制造者与提供者 ,而后来成为意识形态的发言人与辩护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从乌托邦话语到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变 ,意味着中国人文知识分子“谱系”的断裂。历史上 ,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曾是社会终极价值与意义的维护者与阐释者。今天 ,中国现代人文知识分子应当重建与历史的联系 ,在价值承担上向传统回归。这要求它实现三种转变 :1.从启蒙心态到教化心态的转变 ;2 .从“中心—边缘”意识到“守望”意识的转变 ;3.从政治权力取向到社会公共领域取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对20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进行方法论的反省,首先要认清的是:占据20世纪中国思想舞台的,主要是一种“行走的观念“。行走的观念具有强烈的干预社会与政治的现实品格,它强调观念服务于行动,进而认为行动优先于观念,最终以行动取代了观念。从世界近现代思想史看,行走的观念属于一种“现代性“的观念,它起源于启蒙思想的“乌托邦“,最终却导致乌托邦之异化。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以最典型的方式展示了这种启蒙观念之产生及异化的曲折行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中的休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这个名词,容易遭致误解。 人们通常以为,工作疲劳了,需要放下工作去休息,于是在休闲与休息之间划上了等号;也有人以为,工作是为了活得快乐,于是工作时拼命干,业余时间拼命玩,于是,休闲成了娱乐的代名词。还有人认为,一个人何须活得那么劳累?于是,无须工作,也无所谓休息,这样,休闲变成了懒散和无所事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清末民初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哲学思想、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在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之参与社会政治变革的方式,是可以划分为类型的.这种类型的不同,同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与心理类型有关,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这两大社会思潮的对立也由是而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