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期以来的《雷雨》批评因受中国现代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由单一的社会学方法所决定,往往只注重其对中国现代社会革命意义的开掘,实属文本批评的悲哀。我们企图由文本出发,从人文美学的角度结合古希腊及现代西方人文悲剧的美学理论,恢复《雷雨》“悲天悯人”的主题意义,以廓清传统的误解,进而探讨文本的结构及周朴园的悲剧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实用主义在五四时期被介绍入中国并初步实现“中国化”。其“中国化”的表现在于把显明的“实用”目标暗合于港隐的功利追求中,以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外衣裹挟对实际行动勇气和方法的渴望。因五四特殊的时代情状和已被“中国化”了的实用主义自身的特点,当时一切意识形态的建构均难免其“实用性”色彩.五四文学主潮“为人生”的启蒙文学,从整体观念的确立到具体操作方法、从自然主义至现实主义的选择都和“实用”密不可分。当然,实用主义也表现于从主流作家切入文学创作动机到对读者阅读效应的期待,乃至代表作京、流派、现实主义创作的普遍实用化──在作品中表现为整体的寓言化之中。  相似文献   
3.
企图从史的本位还原中国现代两种主要文学力量声势消长之原态,通过双方攻防易位之比较凸现现代文学的发展规律,提出自由主义的自我虚化使之走向了"终结".  相似文献   
4.
严肃与轻松作为解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维度,长期以来受到学界不应有的忽视。在中国现代严肃文学主流压倒一切的强大声势中,追求轻松写作、趣味阅读的轻松化思潮具有别样的美学意义和文学史价值。《语丝》作为现代轻松化思潮的源头,无论从理论建构还是创作实践都有其确切的表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给《语丝》一种全新的评价,也有利于现代轻松化写作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化思潮的中国化过程其实包括中国的西方化和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两个阶段。在中国现代东西文化冲突交融之中,其重点当然在后者。而所谓“中国化”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乃是一种实用主义化。所以,可以说整个中国现代都处于用实用目标改造西方思潮的文化格局之中。在这种大的氛围之下,一切意识形态建构都难免带有实用的特点。特别是文学,无论是西方文学思潮介绍和选择的标准,还是作家切入文学创作的动机;无论是作家主体对读者接受效应的期待,还是文学观念流变的深层轨迹,都带有浓重的实用主义色彩。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则表现于对文学创作的普遍实用化结构模式的认同和追求之中,在现代中国,它表现为一种寓言化。  相似文献   
6.
王礼锡是中国现代文学上的重要作家。由于种种原因,对王礼锡的研究非常大缺,甚至被现代文学研究界长期遗忘。他的文学活动在30年代。由他发动的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倡导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直接促使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巨著《子夜》的诞生。他的诗歌创作,以来自现实的战斗的声音,为古老的格律诗体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他自觉地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献身于民族解放的革命事业,断然放弃旧体诗,转而投入新体的抗战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与普遍认为的五四新学执着艺术美的追求相反,在其主流的学观念建构中恰恰缺少的是“美”,存在的困境决定困境的存在。在势必面对的“新”“旧”对立中,所要抛弃的不可能仅仅是或“载道”或“游戏”的内容,而必须连带以几近纯熟的“美”的形式;在向未来的“为人生”抑或是“为艺术”的论争中,同样潜隐着“载道”与“游戏”的阴影。基于这些多少有点人为的二难对立中的思考本应导向或对“美”的恐惧,或对“美的偏执,从而为所谓的艺术之美留一点空间,但“科学”的理想与沉重的时代都没有备下真正的艺术殿堂,“美”在激烈的论争和偏至的主张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相似文献   
8.
在周作人研究中,人们往往为其复杂性所蒙蔽,把本为简单的问题极力复杂化。本认为,就周作人来说,尽管一生述颇丰,读书也杂,并不时以“杂家”自居,但最终影响其人生奔赴与学观的乃是一些简单的因素,诸如吃食、水、趣味等,本是把周作人研究从学院式重新还原为作家本体式的一个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由梁实秋引起的文学论争至少有三次,它们分别是:1922年梁实秋与一些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论争、20年代末梁实秋作为新月社理论家与左翼文艺阵营的论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关于"与抗战无关"的论争。梁实秋文学观点的变化正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艺术至上主义"观念流变的轨迹:从20年代早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到20年代末固守"人生的艺术",再到抗战时代退求"与抗战无关"。旗号尽管大有改变,但主张艺术"至上"的实质却始终如一。"艺术至上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命运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0.
五四“人的发现”之后,一些中国现代作家由对个体自我的自省自觉上升为对本阶级的理性观照,浓重的历史宿命式的“原罪”意识随之诞生。作家的“原罪”意识有一个较稳固的动态系统。其稳固性表现于,负载者的阶级构成一律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人格构成一律是现代与传统的二重组合,精神构成一律具有清醒理智的自我意识,行为构成一律是苦难无奈的生命消耗。其动态性表现于,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内涵。其现实效应表现为,作家在对外在理念信仰痴迷与加固的基础上产生的真诚的嗜苦受难意识和梦幻般自我飞升的渴望,最终导致作品中知识青形象强烈的自我批判色彩。中国现代作家的原罪”意识对其人民化、时代化进程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