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明末清初开始,北方个别民间教团中的民间艺人,便根据俗文学传统故事编写和演唱文学故事宝卷,宣传教义,宣扬因果,娱乐听众。这类宝卷都按照教派宝卷的形式,卷名多冠以"佛说";韵文主要是经忏式的韵诵,故称"念卷"。清政府在康熙朝末期开始严厉镇压各地民间教派,这类念卷和宝卷便逐渐淡化其宗教色彩,而成为民间的信仰教化娱乐活动。它们的发展,同江南吴方言区的民间宝卷,在宗教文化背景、题材来源、形式发展等方面都有不同;同时,也没有发展成为商业性演出的民间说唱艺术。所以,尽管留下了许多民间抄本宝卷,但近现代民间的念卷活动在许多地区消失了,只在山西和甘肃河西地区仍有存留。  相似文献   
2.
寒夜捣衣     
车锡伦 《寻根》2003,(2):43-45
中国古代诗歌中咏“捣衣”,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晋·曹毗《夜听捣衣》诗:“寒兴御纨素,佳人治衣衾。冬夜清且永,皓月照堂阴。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唐诗中有大量的捣衣诗,如杜甫的《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刘长卿的《月下听砧》:“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杜荀鹤的《秋夜闻砧》:“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不及巴山听猿声,三声中有不愁声。”古人捣衣诗均系借景寄…  相似文献   
3.
中国宝卷是至今尚未被充分发掘、整理、研究的一大宗民间文献,是继敦煌文献之后,研究宋元以来中国宗教(特别是民间宗教)、民间信仰、农民战争、俗文学、民间语文等多方面课题的重要文献.七百年来,中国宝卷是在特殊的民俗文化背景中产生、演化、流传,乃至逐渐消亡,因此,宝卷文献的整理、研究,便同一般古籍有许多不同之处.现将有关的几个问题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从南戏的发展看南戏的作者和版本问题作者和版本问题是南戏研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永乐大典目录》中所载“戏文”三十三种,均未注明作者①。明徐谓《南词叙录》载南戏“宋元旧篇”,除高明作《琵琶记》外,未注出其他作者②。但到了明代后期及清初许多戏曲著作、目录中,则给南戏作品标出了作者。在版本方面,大部分宋元南戏都没有全本保存下来,流传有全本的几种重要作品,如《拜月亭》《荆叙记》《白兔记》等都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有差别。这两方面的问题与南戏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也必须把它们同南戏的发展过程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解决。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20世代顾颉刚首先将中国宝卷推荐给学术界,郑振铎先生将宝卷纳入中国俗文学史的研究体系,并作了深入研究。30年代,兴起了宝卷研究热。此,地多学者都注意搜集和研究宝卷。本文较详细地梳理了50年代以前中国学者对宝卷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泰山道里记》的作聂Wen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卒于嘉庆初年(1796后),年轻时在泰安府衙应差。30岁后退居泰山,他自年轻时便热爱故乡泰山的历史化,亲自踏勘,调查有关资料,50岁前又编成《泰山道里记》、《泰山金石考》等,得到当时名学家、学姚鼐、钱大昕等人的好评。  相似文献   
7.
明清民间宗教与甘肃的念卷和宝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后期,宝卷已随着民间宗教传入甘肃地区。编刊于张掖地区的《敕封平天仙姑宣卷》说明清康熙末年河西地区存在宣卷和宝卷,它们的传播方式和演唱形式与内地的宣卷和宝卷相同。河西宝卷的来源,和敦煌变文并无直接关系,在演唱形式和仪式特征上,更近于唐代俗讲,而它们之间也只是源渊关系。河西宝卷和中国宝卷发展的一般过程一样,有一个从宗教宝卷向民间宝卷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河西宝卷的地域性民俗文化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清乾隆间泰安聂解说词的《泰山道里记》是介绍泰山名胜、古迹、金石的一部重要作。出版后曾多次被重印,先后出现了八种版本,其中除两种为铅字排印本外,其它六种均为木刻本。据笔考察,这六种木刻本中只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3)聂氏杏雨山堂家刻本为初刊本,其它五种均系初刊本的修补本,弄清其印刷情况,有助于研究《泰山道里记》的流传过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伟大领袖毛主席生前十分重视我国诗歌的发展问题。早在一九五七年毛主席就指出:“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①对新诗的缺点和要求也提出了重要的意见:新诗太散漫,记不住。应该精炼,大体整齐,押大体相同的韵。毛主席并且提议:可以搞一本“新诗韵”,——专为写新诗用韵较宽的韵书。②毛主席提出搞一本“新诗韵”的要求已经二十年了。广大群众在诗歌创作中十分迫切需要这样一本新诗韵。本文仅就新诗韵的韵辙划分问题,谈一  相似文献   
10.
李直夫是元代女真族副作家。关于他的生平,留下来的资料很少。元锺嗣成《录鬼薄》说池是“女直(真)人,德兴府住,即蒲察李五”,并著录了他的十一种杂剧。天一阁本《录鬼薄》贾仲明补《凌波仙》弔词云:“蒲察李五大金族,《邓伯道》《夕阳楼》《劝丈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