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体育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陈望衡的学术追求及其环境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望衡的环境美学研究,是他的一些学术追求的必然结果.这些学术追求是:让美学成为切身的学问,让中国美学成为普遍的学问,构筑中西美学的会通平台.沿着前辈的路往下走,以促使学术之进步,我们就必须一方面注意他们"说了什么",还要进一步追问他们"想做什么".  相似文献   
2.
在观察龙川县城部分中小学生学习蛙泳过程中,发现其掌握技术动作慢,连续游进距离短,学习效果差等问题。针对龙川县城中小学生性格的特点,设计出了教学实验方案,并组织实施了教学实验。实验班的蛙泳达标成绩和蛙泳技术评定成绩都明显好于对照班。  相似文献   
3.
美学界对儒家文质观的研究都基本上忽略了其与儒家人性论的关系,并认为儒家都主张文质彬彬,从而又忽略了孔子、孟子和苟子的文质观的差别。究其实,孟子主张性善,所以他重质不重文,主张先质后文、要以质救文;苟子认为性恶,所以他重文不重质,注重以文灭质;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因素在孔子的思想中都具有,所以他主张文质彬彬,既主张先质后文,又主张以文救质。  相似文献   
4.
回望中国环境史,自然环境呈不断恶化之趋势。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根本就不足以解决中国古代的环境问题,遑论解决今日之环境危机,而且,中国哲学或文化亦非"天人合一"四字所能概括。文明之起源,既仰赖于征服自然,也仰赖于师法自然。将征服自然这一面划给西方,而将师法自然这一面划给中国,以"天人合一"和"天人对立"一对概念来概括中西文化,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寻找民族认同感的产物,是在"发明传统"。在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危机的今天,借生态美学之名来弘扬中国文化,只会使得我国的生态美学研究成为民族主义之张本。  相似文献   
5.
刘熙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思想家,他在理论上完成了对很多古典美学范畴的总结,对物我关系的论述就是其中的一例。刘熙载不仅论及物我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而且还论及审美距离以及物我相入的生气源泉。  相似文献   
6.
制造石器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人的形式感,也正是在此形式感中,蕴涵着审美意识萌芽的契机。由于我们往往把石器制造想象成为简单而原始的劳动,审美发生学研究往往只从石器的规整形状上寻找人的"形式感"的证据,而不是从制造石器的先决条件上去寻找。这样不但使我们"见物不见人",而且也使得我们偏离审美发生学之本旨。发生学研究之要务,其实并不在于确定开端,而在于探究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从人的社会性来看“形式”和“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莱夫·贝尔将“有意味的形式”中的“意味”界定为“神秘意味”,并不能视为贬义色彩上的神秘主义。因为不但人的存在需要神圣之维,而且审美也需要这一维度。贝尔的神秘主义的贡献就在于,他始终强调这一维度,并坚持真正的审美情感必然包含着对“纯粹形式”中的“神秘意味”的领会。也许正是贝尔所强调的东西,构成了人的审美和动物“审美”的一个区别。  相似文献   
8.
学界许多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或中国美学等的探讨,都是建立在中西对立这样一个理论预设上的。所谓中西对立,意味着三个东西:1.中西比较是比较研究的主流,甚或全部;2.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性质必然相反;3.中国的、甚至世界的出路就在于中西融合创新。中西对立这样的思维框架只是近代历史的特定产物,并不能作为不可质询的理论前提。现在,正是我们要对这一思维模式进行反思的时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