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重要的检疫性病害,我县1995年首先在于林乡发现,到1999年已扩展到16个乡(镇)的41个行政村,发生面积近万亩。小麦感病后,损失率一般为15%~20%,重者减产50%~80%,甚至绝收。该病一旦传入,很难根除,为杜绝该病的传播蔓延,做好该病的早期防治工作,了解该病的发生特点具有及其重要意义。 1 发生特点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性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根和茎基部,地上部的其它症状都是根及茎基部受害所引起的。它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传播途径广   小麦全蚀病可通过混杂有病根、病茎、病叶鞘及其残屑的土壤、粪肥和种子等多种途径传播。 1.1.1 远距离传播  种子夹带病残组织是种子传病的唯一方式,也是病害远距离传播,造成新区发病的主要来源。此外,跨省、市、县运送小麦秸秆的车辆,将疫区小麦秸秆运往无病区,也是造成新区发病不可忽视的一种传播途径。 1.1.2 近距离传播  除种子、秸秆可进行近距离传病外,土壤、粪肥是引起该病短距离传播的重要因素。土壤传播的主要来源是土壤中的病残组织,麦收后,小麦的病根残茬大部分留于田间,使土壤中菌量逐年积累,造成连作麦区发病程度逐年加重。同时,通过犁、耙、播种、中耕等农事操作活动,使发病区的面积逐年扩大。粪肥传病是病区发病面积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病区的落场土和麦糠中,都混有大量的病组织残屑,采用一般的方法沤制肥料,不能使病菌死亡,所以使用这些原料沤积的土粪便会把大量的病菌带入土中,导致无病田块发病。在以麦秸做为牲畜料草的地方,牲畜的粪便也是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1.2 隐避时间长   由于种子夹带病残组织是造成新区发病的主要来源,而种子夹带的病残体数量很少,对植株根部为害较轻,地上部不易表现症状,所以靠种子传病,在一、二年内往往不易发现。试验表明,从病菌传入到植株出现明显“白穗”症状,一般需要3~5年时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