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孙雅静  高凤翔 《海外英语》2011,(7):326-327,329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了语言学界这几年备受关注的一个语言现象。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为我们解释了语言系统的本质属性—顺应性,提出了新的语言观和语言使用观。该文尝试从顺应论的角度去剖析网络流行语是如何在网络语境中顺应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质世界。  相似文献   
2.
高凤翔  孙雅静 《海外英语》2011,(8):293-294,298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该文本着辩证思考的态度,对安德烈·勒菲弗尔的《中西方翻译思想比较》一文进行了细致的推敲。勒菲弗尔在文中强调了文化研究对翻译研究的作用,他以中西方宗教经典的翻译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中西方翻译传统从口授起源却最终分道扬镳的原因;此外,他指出中西方在翻译实践中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他认为在《圣经》和佛经翻译活动中,上帝与佛祖的角色对译者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不同,故而翻译实践的产物以忠实或自由的风格而对立。再者,在《中西方翻译思想比较》一文中,勒菲弗尔还强调了偶然性的作用。针对这些方面,该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中西方翻译思想比较》文中观点的局限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①女儿兴冲冲地从学校带回4粒种子,小心翼翼地捧在掌心摊开给我看,是扁平瘦小毫不起眼的那种。她说是辣椒的种子,希望妈咪帮她种。她把种子平均分布在花盆底,郑重其事地交给我,童稚的眼睛写着满满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The nature of cultural trade is the acknowledgement and acceptance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or countries. Cultural trade have its root in the contention for the resources of cultural identity. As a matter of fact, globalization is not simply homogenization; however, it enhances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identity.Based on the economic principl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s of globalization on culture, and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identity caused during this process. Furthermo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cultural identity, some feasible solutions to enhance the Chinese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al trade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体魄健全、血肉丰满的人,立意是灵魂血肉,构思则是骨骼、筋脉。任何一部文质兼美的作品,无不关注文章的立意与构思。一、立意"高瞻远瞩"  相似文献   
6.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和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绝对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相似文献   
7.
高凤翔  孙雅静 《海外英语》2011,(7):289-290,293
在现代社会中,广告无处不在。工业革命催生了广告,而随着商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广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鉴于广告带来的巨大商业利润,人们不怠地投入精力去研究广告中的成功案例或是失败案例,试图建立制作成功广告的经典模型。在广告中所使用的多种策略中,对语言的应用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该文基于陈新仁等前辈对广告语中预设的研究,对广告语言的语用预设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语用预设本身具有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等特点,这些特性与广告这一交际方式中采用的策略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该文将广告中的语用预设分为事实预设、信念预设、状态预设和行为预设进行了讨论,但由广告的最终目的所决定,广告语言中不可能单一使用某种语用预设,而是根据广告设计者的意图和广告受众的可接受度,对语用预设进行综合应用,从而形成最终的语言策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