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隋释彦琮是中国译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佛典译论家、翻译家,中国第一篇系统的翻译专论《辩正论》的作者。关于他的生平、翻译活动等情况历史上虽有记载,却语焉不详。经考证,彦琮生卒年为公元557—610年,即生活于六至七世纪之交的北朝和隋朝,其生前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隋朝度过的;其出生地"赵郡柏人",就是如今的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除了学界公认的高僧身份和佛典翻译及理论成就外,在隋朝他还担任"学士"官职。  相似文献   
2.
翻译家研究应该包括对其翻译实践、理论、影响及其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方.面的课题研究。而我们对林语堂的翻译也应该这样研究,否则就不是林语堂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并没有忽略中国的翻译传统,对克服欧美中心主义,消解中国文化相对于欧美文化的边缘状态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固然可喜,但西方翻译学者笔下的中国文化话语总有些变形或欠缺,或有西方色彩,摆脱不了西方视角.文章举例指出并说明这些问题的原因,表明中国文化应有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从15和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起就开始了,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992年宣告人类从此进入了“加速全球化”的时代.在这全球化及其加速时代,最常见翻译策略就是归化和异化.从句法、词汇和文化层面分析7个汉译英的案例,分析译者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译者的翻译策略有时要彻底归化,有时要异化,有时兼而有之,视目标语读者的认知需求而定.  相似文献   
5.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几乎没有对翻译的专门研究,把翻译作为研究对象的意识缺乏,因而也没有学科意识。中国翻译学的对象和学科意识逐步乃至完全觉醒在现当代,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建立在20至21世纪之间。西方翻译研究在古代也几乎没有对象意识,到了近现代研究对象意识开始觉醒,20世纪50年代左右研究对象和学科意识全面觉醒,70年代才建立独立的翻译研究学科。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蓬勃发展,90年文化转向,纳入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范式。  相似文献   
6.
译者与学者     
黄小芃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1):104-106,112
学者有学问,有理想,有道德,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手,也是鉴别时代的试金石。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佛经翻译,一开始就贯穿着学者求真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译者。做学问成学者是对译者的要求,翻译实践始终由学者诉诸理论,译文效果也由学者评估,学者的学问保证了翻译的质量。提倡学者的精神,坚持学者的要求对中国翻译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隋代释彦琮和近现代著名人物及其所论述的译者为主例,尝试用解构的方法简单探讨了翻译理论中两对主客体范畴结构消解问题。认为主客体并非截然分离,双方界限常常消解,双方相互影响;客体是主体的映射,而翻译客体标准对译者主体也产生影响。隋代高僧彦琮提出的"八备"是中国最早关于译者的系统论述,为了更清楚地认识隋代批评者眼中译者的真面貌,支持本文的主题,笔者也比较详细地梳理了"八备"。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英国文学家一篇散文翻译的比较 ,说明英汉翻译要尽量注意原文的表现形式及形象与内容的统一 ,否则就会多少歪曲原文的本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