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初士人(包括众多遗民)心态相当复杂:一方面他们缅怀前朝故君,故国之思强烈而执著;另一方面随着亡国日久、新朝渐稳又不能不牵念于现实利害,这使得他们在仕与不仕的问题上艰于选择与彷徨不定。顺治中期,著名诗人吴伟业即处在这一矛盾困惑之中,所撰《秣陵春》传奇也由此混合着执著与彷徨的双重内涵,客观上展示了清初士人的普遍心态。迄止目前,学者们多关注吴伟业的诗文,对其剧作则研究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失。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叶,文学思想颇为活跃的文坛上,李梦阳以文学复古主义而著称,诗文复古主张无疑构成了他诗学思想的外部标志;但是,李梦阳的复古主张既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由来已久的复古思想的机械重复,也不单纯强调一种创作技巧上的要求和取向,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依据,这就是李梦阳诗学思想中的尚法观。尚法观与诗文复古主张的结合,确切地说,诗文复古主张植根于尚法观,使得他的文学复古思想与前此一般的复古论  相似文献   
3.
吴伟业传奇、杂剧撰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伟业是清初著名曲家之一 ,其剧作继承传统诗歌的比兴精神 ,婉曲表现了作者于国变后的复杂境遇和内心隐秘 ,故考明其撰年以求知人论世殊为重要。本文认为 ,吴氏所撰传奇、杂剧均完成于出仕清廷以前 ,且集中在顺治九、十年间。这对今后深入研究吴伟业的戏剧创作、澄清学术界的某些错误观点 ,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梦阳诗学思想的格调说黄果泉李梦阳诗论以标举格调而被世人注目,但却不乏主情思想。一般论者往往偏重于分析格调说,而忽略他对诗歌情感特质的认识;即使提到李梦阳关于诗歌情感、诗歌比兴原则的论述,尤其是“真诗乃在民间”的论断,也仅认作是晚年思想突变的结果,与...  相似文献   
5.
故事流变研究不能说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古人即曾注意到这一问题,但真正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故事流变研究,应该说是从上世纪20年代顾颉刚发表其关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成果开始的。虽然顾氏的研究是服务于其古史研究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无疑给后来的学者以巨大的启示。故事流变研究的"故事"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文学故事;主要目的也不是还原"故事"的实相,而是梳理故事在时间之流中逐渐蜕变的轨迹及其变形背后的"推手"。因此,从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挖掘搜罗出相关文献,进行认真审慎的梳理,并寻绎出细微但重要的变化背后的原因,是此项研究中应该致力从事的工作。本栏目此次推出的三篇笔谈大致可归入中国古代故事流变研究的范畴。伏俊琏和杨晓华《故事流变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以大量的实例探讨了故事的分化、研究方法与意义等故事流变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对具体的故事流变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黄果泉《狐精故事的流变及其人类精神内涵的演进》梳理了秦汉、魏晋六朝及唐宋以降三个阶段狐精故事的流变,并探讨了狐精故事流变过程所体现出的由宗教精神向艺术精神的演进;张富春《五通:神祇中的西门庆》探讨了宋代以后小说中的一个民间神祇五通故事的演变,认为五通故事表现了神人间金钱与贞操的博弈。作为当前这方面研究实绩的部分呈现,这组文章从理论到实例、从经典到民俗,多方位、多视角、开放性地探讨了故事流变的一些相关问题。我们集中刊发这组文章,也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将中国古代故事流变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李渔:集文士与商贾于一身──试论李渔戏曲创作思想的商业化倾向黄果泉一古代文人卖赋获利并不始于清初文人李渔,开其先河的当属西汉的司马相如,他的一篇《长门赋》,据称酬金高达"百斤"之多,真可谓价值不菲,居历代稿酬之最。此后,文人卖文代不乏人,包括一些德高...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8.
理性的挣扎:白居易讽谕诗说复议黄果泉唐代中期,著名诗人白居易大力张扬讽谕诗说,这使他在后世、尤其是在我们今天赢得了现实主义诗人的桂冠。有必要对他的讽谕诗说重新加以审视和检讨,一个直接的理由是:讽谕诗说的提出及实践,在其漫长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既非起于始...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普遍认为,李梦阳的学术思想包括文学思想的特点之一,是其反理学倾向。本文持不同意见,认为明中前七子之一的李梦阳与其同代人一样,受到理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与制约,其诗学思想的核心——尚法观,正是这种影响和制约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无声戏”与“结构第一”:试论李渔的叙事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学家李渔兼擅小说、戏曲创作,明确认识到二作为叙事学的共通性,由此提出了“无声戏”与“结构第一”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名命题。“无声戏”强调小说情节在戏剧性冲突中发展,注重核心事件,注重事件之间联系的技巧,而相对地轻视描写:“结构第一”则突出强调了戏曲的叙事性,特别是突出其中核心关目的重要性。李渔对叙事学的这一基本态度与创作主张,在其创作实践尤其是戏曲创作中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