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20世纪60年代纳尔逊等人致力于开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仙部”(Xanadu)以来,电子超文本出版系统已经历了近40个寒暑。当伯纳斯-李将WWW奉献给世界时(1989),电子超文本出版系统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从理论上说,理想的电子超文本出版系统应当具备以下特性:其一,高度灵活的交互性。电子超文本  相似文献   
2.
激进主义在互联网艺术中的出现,是西方国家固有社会矛盾在新媒体应用条件下发展的结果。其主力为烙有黑客印记的艺术家与艺术群体。他们从争夺公共空间的意愿出发,在传播领域反监视,在经济领域反垄断,在政治领域反精英,运用以假乱真、寓庄于谐、推谬返正等手法进行社会批判。对于相关作品的研究,有助于认识赛伯世界所包含的复杂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3.
位置媒体:赛伯化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置媒体代表了当前新媒体领域从虚拟世界回归现实生活、从赛伯空间回归物理环境的趋势,原因主要是移动通信、无线网络、普适计算等新技术所起的影响日益巨大.它所创造的混合空间为艺术活动提供了新机遇,空间注释、主体追踪、反监视等位置媒体艺术项目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实施的.位置媒体与IT界基于位置的服务异曲同工,引导艺术走出画廊与屏幕,在应用地理信息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体现出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集前卫艺术精神、后现代文化意蕴与数码技术于一炉的互联网艺术家是当代艺术批判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将矛头指向有关艺术主体、艺术版权及艺术惯例的传统观念,通过引入随机因素、进行戏仿与克隆等方式创造反艺术,以自己特有方式推动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使科幻电影成为我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不仅需要在实践中创作更多的优秀电影,而且需要在理论上加强美学建设。科幻电影美学继承了传统美学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将力量美、怡情美、教育美、形式美、知识美、类型美、生活美、生态美、进化美等作为自己的重要范畴,同时又将科幻电影创作实践的经验上升成为理论,将以叙事激发换位畅想、以符号展示黑镜科技、以实践制造人为同梦作为其基本属性。它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为中国电影学派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7.
赛伯艺术考     
1991年,科伊(AnnaCouey)提出新范畴“赛伯艺术”(cyberart),作为对伴随当代信息科技发展起来的多姿多彩的艺术类型的总称。它至少具备三重含义:一是体现赛伯主体性的艺术,二是将电子人当成描写对象的艺术,三是基于赛伯媒体的艺术。对于赛伯艺术的考察,有助于丰富当代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数字化传播体现了信息科技和文学遗产彼此结合的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它经历了分别以联机目录与索引、数据库与万维网、三网融合与全媒体为标志的三个发展阶段,其显著特征是数据化、网络化与交互化。它的贡献表现在为英语世界新媒体艺术创作提供新契机、为相关国家文化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点、为我国文学遗产跨文化传播提供新视野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科幻电影是观众开拓视野、认识社会并进行反思的重要窗口.上述价值在有关弱智的想象中获得了生动表现.这类想象不仅将弱智当成一种病理现象加以描绘、力求唤起疗救的希望,而且注意到弱智和常智作为心理过程、社会用语和艺术视角的相互转化,甚至将它们置于跨世代、跨物种、跨天体的背景下予以描写,以求启发人们认识弱智的相对性,激励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对于跨媒介写作,可以从如下三种角度加以考察。第一,信息处理技术。跨媒介写作所不可或缺的技术条件,是由历次信息革命创造的。它相对于多媒介写作、超媒介写作而存在,因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巨大需求而得以繁荣。第二,艺术创造行为。跨媒介写作超越了各种艺术分类,从不同样态之间的相互渗透寻找灵感,将超教养作为艺术家的要求。第三,文化产业环节。跨媒介写作从社会分工、组织使命、市场风云等视野看待自身的价值,从平台建设把握写作发展的趋势,从多种取向把握当前文化产业的机遇。“跨媒介性”“超居间性”是体现跨媒介写作特点的学术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